1998年 第36卷 第2期:136~146
作者:周忠和 侯连海
摘要:大量孔子鸟标本的出现,使得我们能够识别这一早期鸟类的一些前所未知的形态特征。依据这些特征,并结合近年来中国发现的其他中生代鸟类资料,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早期鸟类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诸如鸟类飞行的起源等。
孔子鸟头骨的最典型特征是进步的角质喙的出现和原始眶后骨的完全保留。孔子鸟的眶后骨和颧骨相连接,这一特征尚未见于其他鸟类。由于始祖鸟也已缺失了眶后骨,因此眶后骨在孔子鸟中的存在,进一步证实了始祖鸟在早期鸟类演化中的旁支地位,同时也表明,鸟类真正的祖先比我们以往所了解的更加原始。
孔子鸟保留了三个指爪。第三指爪(中间一个)常较退化,这和飞羽附着第三指有关。发育的趾爪及指爪,显示孔子鸟适应攀援树木的生活。基本愈合的尾椎和尚不完善的飞行器官,不仅支持这一假设,而且可能还表明,孔子鸟尚不能从地面起飞。孔子鸟尚未发育小翼羽,这也更加证实了其飞行的原始性。
孔子鸟的某些个体,保存一对长的尾羽,这可能代表雄性的特征。另一些个体的头部还保留装饰性羽毛。数百件个体的集中发现或许还表明,孔子鸟具备了某些现生鸟类集群性的行为方式。
个体大小的变化在早期鸟类飞行能力演化中的作用十分显著。早白垩世的反鸟类的成员都明显小于始祖鸟和孔子鸟,加之拥有具龙骨突的胸骨和长的乌嚎骨,推测已能够直接从地面起飞。新鸟亚纲的成员(如辽宁鸟),个体的减小过程早在早白垩世以前已经完成。至早白垩世,伴随飞行功能的增强,新鸟亚纲的成员(如朝阳鸟),已开始能够承受个体的增大。而蜥鸟亚纲的成员,可能直到晚白垩世才又开始出现较大的个体。
蜥鸟亚纲的早期成员,如始祖鸟和孔子鸟,相对于新鸟亚纲的代表(如辽宁鸟),保留了更多鸟类祖先的特征,如较大的个体和原始的飞行结构。这些鸟类攀援树木的能力,反映了在进化的这一阶段鸟类尚未脱离借助树木作滑翔和原始飞行。早期鸟类最终能从地面起飞,一方面依赖飞行器官的完善,另一方面则依靠个体的减小。这一分析支持鸟类的树栖起源学说。
甘肃鸟是已知最早完全脱离树栖生活的鸟类。甘肃鸟适应水域生活的能力,可能比以往所知道的更强。
关键词:中生代,孔子鸟,鸟类演化
卷期:36卷 02期
相关附件下载:孔子鸟与鸟类的早期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