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出版物 >> 古脊椎动物学报

学报文章下载

古北区Saiga属(偶蹄目,牛科)在更新世时期的地理分布和进化历史

1991年 第29卷 第4期:314~322

发表日期:2008-12-29李志恒来源:放大 缩小

作者:R. D.卡尔克

摘要Saiga是一种小型牛类,站立时肩高80厘米。它的主要特征是鼻子形似象鼻:灵活,向下延伸超过下颇;角弯曲,具横脊,长达35厘米。在更新世晚期,它与披毛犀一猛玛象动物群的分布范围大致相同。
   人们还不能确定谁是Saiga的直接祖先。但它与西藏Pantholops的现生种Pantholops hodgsoni和化石种P. hundesiensis有亲密关系。Gentry(1968)把中国青海晚中新世的Qurlignoria也归人到Simpson(1945)建立的Saigini族中。由此推测,至少从晚中新世以来,Saiga族已自成一支独立的演化线。
   最早的Saiga发现于西伯利亚东北下Kolyma河Olyorian期的地层中。Sher(1967)把它归人到阿拉斯加晚更新世Saiga ricei种中。然而,在种的归属上,这可能还有问题。
   有关中更新世Saiga的报道极少。但这些报道已表明在这一时期Saiga已从亚洲中部向西扩散,远至西欧。
   在最后间冰期时,Saiga在接近Baku (Apsheron)岛的Binagadi出现。Alekpeova(1955)为该地大量的Saiga标本建立一新种:Saiga binagadensis。比较表明,它应该是Saiga tatarica一亚种:Saiga tatarica binagadensis Alekperova, 1955。
   在最后冰期时,Saiga已在古北区达到它最大的分布范围(图1)。已知含Saiga的化石地点超过180个。在乌拉尔山区,它向北分布到达北纬62度;在鄂博河流域,它延伸进人北极区;向东它到达白令陆桥。Saiga还在阿拉斯加存在。然而,由于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成为迁移的障碍,Saiga未能进人亚平宁半岛;在中国东北、内蒙和山西等省也没有发现它的踪迹。
  西伯利亚东北区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的Saiga种是Saiga tatarica  borealis,而在克里米亚和苏联西南部一些旧石器地点的Saiga化石标本应归人Saiga  tatarica  tatarica。欧洲的S.  prisca和阿拉斯加的S. ricei可能是S. tatarica boreali,的同义词(Baryshnikov et Tikhonov, 1989)。
   在Saiga的进化中,角心有逐渐变得粗壮,角心基部相互靠近和两角心向上分开程度变小的趋势。因此,R. D. Kahlke(1990)提出Saiga可能含有两种类型:"Bottrop类型”和"Pahren_类型”(图版I,  1-2)。前者为原始的Saiga,包括欧血大陆第二间冰期、最后间冰期和最后冰期的类型;后者主要以欧洲Weichselian期的一些破碎头骨为代表。这种分类将来有可能与Baryshnikov et Tikhonov(1989)提出的分类合并。
   现生的Saiga包括两个亚种:S. tatarica tatarica。和S.  tatarica mongolica。前者分布于苏联卡尔梅克和哈萨克斯坦的草原和半干燥地区;后者出现在蒙古。

卷期:29卷 04期

相关附件下载:古北区Saiga属(偶蹄目,牛科)在更新世时期的地理分布和进化历史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