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出版物 >> 古脊椎动物学报

学报文章下载

萨拉乌苏河系的初步探讨

1964年第8卷 第2期: 99-118

发表日期:2010-01-04来源:放大 缩小

作者:裴文中 李有恒

摘要:在1956年出版的《中国区域地层表(草案)》和1959年印发的《中国地层名词汇编(草稿)》中,虽然都列有“萨拉乌苏河组”的名祠,但从文献上看,萨拉乌苏河组、建造或系这一名祠,并没有人正式提出过,尤同“三门系”不一样(安特生,1923:华北新生界)。俄国地质学家奥勃鲁契夫,首先在陕北靖边县的小桥畔附近的萨拉乌苏河两岸,看到了与“黄土”相当的砂相堆积,井进行了适当的描述和解释。924年德日进和桑志华,在他们关于内蒙古和陕北第一次发现旧石器文化的初步报告中,在叙述石器原料的来源时提到“萨拉乌苏河建造”一词,但他们并没有将它当作专用名词用。在他们1928年出版的正式报告中(Boule et al., 1928), 也没有正式提出这样一个名词。后来德日进和杨钟健在1930年出版的陕北和晋西第四纪地层观察报告中,在正式提出“榆林组”时,涉及了榆溪河(榆林河)岸边的砂层堆积,于脚注之中提出“萨拉乌苏河建造”,并且给它解释说:“……是砂相或蒙古相的黄土”。大约从这个时候起,我国的第四纪地质工作者,就不知不觉地使用了“萨拉乌苏河组或建造”(德、杨,1930:页16)这个地层名词。

卷期: 8卷 2期

 Some Tentative Opinions on the Problem of "Sjara-osso-gol Series"

Pei Wen-chung, Li Yiu-heng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