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出版物 >> 化石 >> 下期要目 >> 2023年第三期 >> 精品推介

精品推介

萨拉乌苏考古大事记

汪英华  李毅君  单明超 
1892年-1894年,俄国地质学家奥勃鲁契夫两次在萨拉乌苏河两岸进行地质考察,成为开展萨拉乌苏河晚第四纪地质研究的先行者。
 
1922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桑志华主持考察发掘萨拉乌苏河流域,拉开中国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序幕。
萨拉乌苏1923年的发掘地层(引自《中国的旧石器时代》,陈福友供图)

1923年8月,萨拉乌苏遗址发掘场景(引自“Fossil Manin China and Mongolia”,陈福友供图)
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和桑志华主持调查萨拉乌苏河河谷地貌、地层和化石出土地点,并在桑志华1922年发现的邵家沟湾地点进行发掘。自此,萨拉乌苏河旧石器时代考古真正进入科学探索阶段。
 
1924年,德日进、桑志华发文报道中国北方一些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遗迹,其中包括萨拉乌苏河的相关发现,首次使用“Sjara-osso-gol”名称,把“萨拉乌苏河”载入科学文献,享誉世界。
 
1925年,桑志华、德日进发表1922-1923年调查发掘简报,介绍中国华北地区第四纪地层,其中提到萨拉乌苏河旧石器时代的地层、动物化石和旧石器。
 
1927年,桑志华、德日进及北京协和医学院人类解剖学系步达生发表文章,报道他们于1922-1923年在萨拉乌苏河旧石器层位发掘出土的羚羊牙齿和鸵鸟蛋片等化石中发现一个已强烈石化的七八岁儿童左上外侧门齿,将之命名为“the Ordos tooth”,这是当时所知中国最早发现的更新世古人类化石。
 
1928年,德日进、桑志华及法国博物院教授步日耶、布勒合著《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成为当时关于萨拉乌苏遗址最全面的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报告。
 
1933年,步达生、德日进、杨钟键、裴文中合著《中国原人史要》,将萨拉乌苏河石制品组合命名为“萨拉乌苏河文化”(The Sjara-osso-gol culture)。
 
1937年,裴文中发表英文文章,首次使用“The Ordos Industry”这一新术语。他将萨拉乌苏河与水洞沟两地出土的石制品纳入其中,并把它们作为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代表。
 
1939年,裴文中发文主张水洞沟和萨拉乌苏河两处地点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或旧石器时代中期之后期。
 
1943年,裴文中发文将“The Ordos Industry”译为“河套文化”,分析认为河套文化期晚于周口店猿人文化期,早于山顶洞文化期。
 
1948年,裴文中著《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表示只有水洞沟和萨拉乌苏河两岸是代表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河套文化地点。
 
1951年,贾兰坡发表《河套人》一书,把萨拉乌苏河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首次命名为“萨拉乌苏河遗址”。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汪宇平两次到萨拉乌苏河流域做考古调查。他在大沟湾村的西沟新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后称为“范家沟湾遗址(地点)”]。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到萨拉乌苏河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我国学者,成为该地区新一轮考古学研究的开拓者。
 
1960年-1962年,汪宇平又对萨拉乌苏河流域开展若干次考古调查与研究。他在范家沟湾遗址西南角一处灰烬遗迹中获得1件石器、30余件破碎的烧骨;在大沟湾村南部萨拉乌苏河畔的砂崖上,发现犀牛、鬣狗、水牛、鹿等动物化石。
 
1962年-1964年,历经20世纪50年代后期对黄河中游第四纪地质考察与研究,刘东生等把“萨拉乌苏组”及其“萨拉乌苏动物群”与河套人时代定为上更新统下部的清水侵蚀期和旧石器时代中期。“萨拉乌苏”的简称由此开始出现。
 
1963年-19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合作,裴文中、张森水、汪宇平等组成科学调查队,在萨拉乌苏河展开第四纪全面考察。
 
1972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合作,贾兰坡、卫奇、吕遵谔、汪宇平等人组成联合考察队,到萨拉乌苏河进行参观性考察。贾兰坡、盖培、尤玉柱发表文章,认为萨拉乌苏河遗址和峙峪遗址的地质时代大致相当,处于更新世晚期,前者可能更早一些;并将二者同时放入我国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人遗址)-峙峪系”传统,置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之初。
 
197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祁国琴将杨四沟湾萨拉乌苏组发掘的10种哺乳动物化石时代定为晚更新世中晚期。
 
1977年,张森水将汪宇平在萨拉乌苏河发现旧石器的地点称为“大沟湾”地点。
 
197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袁宝印将萨拉乌苏滴哨沟湾主岸堆积第四纪地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三组:全新世早期大沟湾组(湖沼相为主)、晚更新世晚期萨拉乌苏组上部(河流相为主)、晚更新世中期萨拉乌苏组下部(湖相为主)。
 
1978年-1979年,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董光荣、高尚玉、李保生等开展毛乌素沙漠第四纪考察研究。
 
1979年,《地质词典》出版,采用了“萨拉乌苏组”、“萨拉乌苏动物群”、“河套文化”等术语;指出“河套文化”又名“萨拉乌苏文化”、“大沟湾文化”;“河套文化”比“水洞沟文化”稍晚。
 
1980年科考队在汪宇平发现的范家沟湾遗址进行发掘(卫奇摄,陈福友供图)
1980年,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甘肃省自然博物馆,内蒙古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宁夏自然博物馆等单位合作,董光荣、黄慰文组建萨拉乌苏河科学考察队,主持开展对萨拉乌苏河沿岸的多学科综合考察。其中,在贾兰坡指导下,黄慰文、卫奇、刘景芝对汪宇平发现的范家沟湾旧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1981年,黄慰文、卫奇对1978年-1980年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分析后认为,萨拉乌苏河石制品虽小,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细石器,文化传统上属于“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人遗址)-峙峪系”,与山西峙峪的最接近;河套人体质特征接近现代人,但保留某些较现代人原始的特点,属于晚期智人,14C测年结果为距今大约3.5万年。 
 
1983年,北京大学原思训、陈铁梅、高世君根据铀子系法产生的测年结果,认为萨拉乌苏组下部年代属晚更新世中期,距今约5万-3万年,相当于玉木间冰阶;河套人和萨拉乌苏文化年代距今约5万-3.7万年。 
 
198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黎兴国等公布的14C测年结果,显示范家沟湾遗址旧石器时代文化层的炭屑年代为距今35340±1900年。 
 
1990年,吴新智文章里制作的“中国主要人类化石及年代表”,将萨拉乌苏河发现的人类化石放置于“晚期智人”阶段,并使用了“萨拉乌苏”、“Salawusu”术语。
 
1990年,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汪宇平、汪英华等前往萨拉乌苏河流域,对范家沟湾遗址具体位置再次进行考古调查。
 
1991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盖培把萨拉乌苏河遗址石器归入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三个石器组合中的细石叶组合,晚于许家窑遗址,早于峙峪遗址。
 
1991年,西安地质学院孙建中等著《黄土高原第四纪》,根据滴哨沟湾剖面铀系法测年数据和孢粉分析结果,认为萨拉乌苏组的河湖相处于距今5.3-3.6万年的玉木间冰阶。
 
1995年,甘肃省自然博物馆谢骏义等研究明确了萨拉乌苏动物群化石分布所在层位,把传统的萨拉乌苏动物群分为产于萨拉乌苏组的萨拉乌苏动物群和产于城川组的城川动物群。他们将前者置于晚更新世中期,处在丁村动物群之后、峙峪动物群之前;后者置于晚更新世中期之末到晚更新世晚期。 
 
2001年,“萨拉乌苏遗址”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03年,为纪念德日进等发现河套人化石80周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鄂尔多斯市文化局、乌审旗文化局在乌审旗召开“纪念‘河套人’发现80周年学术座谈会”。会议回顾了此前20余年在萨拉乌苏河科学考察的新发现和意义,并对今后该地文物保护、建设和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200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慰文、侯亚梅发表文章,正式报道1980年范家沟湾遗址出土的石制品192件、1978-1979年采集的石制品10件,对石制品原料、类型、技术等方面开展详细观察与分析。
 
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组织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李虹等,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董光荣、李明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慰文、侯亚梅、尚虹,山西大学苏志珠,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袁宝印等学者,对萨拉乌苏开展多学科综合补充考察。
 
2004年,尹功明、黄慰文用光释光方法测定范家沟湾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年代为距今61000±4900~68000±7300年。
 
200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尚虹、刘武、吴新智等发表文章称,1980年,萨拉乌苏遗址的萨拉乌苏组下部原生地层中出土一件人类肩胛骨化石。通过研究,认为其多数特征与各阶段早晚期现代人比较一致,同时兼具少量尼安德特人的特征。
 
2006年,尚虹、卫奇、吴小红等发表文章,对1922年桑志华在萨拉乌苏河谷发现的PA62号人类股骨进行了加速器质谱碳十四测年,发现其年代距今只有200-300年,认为对非考古发掘的人骨标本,需要进行人骨本体进行直接的科学测年,得出的年代才更可信。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联合举办“鄂尔多斯萨拉乌苏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法国、英国、美国、瑞士、韩国等国家的百余名代表参会。国际著名第四纪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和古人类学家吴新智院士应邀出席。
 
2013年,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2017年,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局设立。
 
2017年,内蒙古博物院、华南师范大学地貌与区域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乌审旗文物局联合编著《萨拉乌苏河晚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综合研究》出版。
 
2021-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博物院、乌审旗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局合作,重新开展萨拉乌苏遗址考古发掘工作,重新发现了桑志华、德日进于1922-1923年考察发掘的旧石器时代地点(邵家沟湾)的准确位置,发掘出土了丰富的打制石器、骨角器和动物化石;找到了范家沟湾地点文化层的准确位置,为萨拉乌苏遗址的考古学研究和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可看到的考古数据,新的发掘被列入内蒙古2021年度十大重要考古发现。
编者单位:内蒙古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