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8-19日,于浙江杭州召开了“继往开来的中国舌尖考古——稳定同位素分析学术会议”。会议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考古与文博系主办,浙江大学社会科学院、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协会协办。来自日本东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45位学者参会,收到论文、摘要26篇,内容涵盖了第一线的稳定同位素考古实践和理论分析、相关领域关联性研究和对不同地区稳定同位素研究分析的批判性反思。会议通过相关研究领域学者的“批评”与稳定同位素考古工作者的“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稳定同位素考古的研究现状和问题进行充分的反思,形成了众多共识。会议经充分讨论,提出了《中国稳定同位素考古发展倡议》,指明了我国稳定同位素考古的基本发展方向。
“倡议”如下:1)研究目标:中国稳定同位素考古,必须以考古学的研究目标为指引,通过考古遗址出土的人、植物、动物等生物遗存的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人类生活方式的演变、营养状况和生存压力、人类的迁徙活动、人地关系、农业的起源与传播、动物的驯化与饲养、动物的环境适应等重要问题,为深入了解环境变化、人类饮食文化演化、人类社会文化和文明演变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方法:以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稳定同位素生态学的理论和分析技术为基础,结合生理学和营养学等理论,不断完善稳定同位素研究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在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情境下对稳定同位素数据做出合理和可靠的诠释;紧密结合田野考古、人类骨骼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古DNA、环境考古、残留物分析等相关研究结果,全面揭示稳定同位素数据的考古学意义。此外,加强稳定同位素考古的理论基础研究,拓展其在古生态、古生物等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 3)研究问题:始终聚焦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问题,杜绝稳定同位素数据诠释简单化和过度化的倾向,在考古学等学科的情境和范畴内,不仅回答“是什么(What)”的问题,更需揭示“为什么(Why)”和“怎样(How)”的问题,在全球视野下考察中国文化和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探索中外人群、文化的交流、互动和交融。 4)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学界最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推动中国稳定同位素考古研究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同时,在与世界各文化、文明的互相了解、互鉴与互赏的过程中,讲好中国特色的考古故事,为世界文明的多样化和谐共赢发展贡献中国智慧。5)人才培养:稳定同位素考古为典型的交叉学科方向,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不仅要掌握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更需了解、引入和运用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研究理论和技术,且需要对动、植物考古等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和动态有所了解。培养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精深的专业技能、创新的研究思路的专业人才,是中国稳定同位素考古能够在今后的考古和科技考古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根本保障。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郭怡,贺雨飞,蒋璐;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胡耀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