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松辽盆地白垩纪沉积中首次发现大型驰龙类材料

发表日期:2023-10-10

  近日,吉林大学恐龙演化研究中心的课题组报道了在松辽盆地白垩纪沉积中首次发现大型驰龙类化石。研究材料发现于吉林省长春市公主岭刘房子镇,在研究区域的白垩系泉头组(图1)中还发现过鸟脚类、兽脚类、蜥脚类、鳄类以及恐龙蛋等化石,这些发现共同组成了一个东北亚地区典型的晚白垩世早期陆地脊椎动物化石生态组合——长春龙动物群(Changchunsaurus Fauna)。此次发现的驰龙类材料为这一动物群组合又增添了新成员,也预示着将来在研究区很可能还会发现更多更完整的兽脚类材料。



图1 化石产地位置图及泉头组地层剖面柱状图

  

  驰龙类是兽脚类恐龙当中多样性最丰富且跟鸟类关系最紧密的分支,它们的头骨大且口部较长,拥有带锯齿边缘的锋利牙齿,身体结构轻巧,有着健壮的四肢和侧扁且弯曲的镰刀状爪子,通常两足行走,有棒状的长尾巴,身体外部具有羽毛或毛状皮肤衍生物,从早白垩世出现一直延续到晚白垩世,是白垩纪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掠食者之一(图2 )。

 

 

  图2 真驰龙类Achillobator复原图  

  

  本项研究描述的化石材料包括一个完整的手爪和一节(脚)趾骨(图3)。手爪化石(JLUM-D1-1)外形扁平,呈镰刀状,背部高高隆起,与脚爪形成鲜明的对比,爪骨外侧面具有明显的“Y“字型沟,这些特征指示该标本属于真驰龙类(Dromaeosaurid),为左侧第一指上的爪骨;脚趾骨化石(JLUM-D1-2)相对较短,趾骨轴中部的背腹明显狭窄形成一个深颈,趾骨两侧的韧带窝位于中间偏上,滑车没有明显的背唇,其背缘与前指骨的颈部呈接近垂直的角度相交,通过对比研究认为该标本是左侧第四趾头上连接脚爪的倒数第二节趾骨。研究材料的尺寸比一般的中小型驰龙类大不少,很可能代表了一种与阿基里斯龙(Achillobator)接近的大型驰龙类。该新发现不仅为研究晚白垩世早期驰龙类的演化与分布提供了新的线索,同时也为深入了解东北亚地区白垩纪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3 研究材料JLUM-D1-1(左)和JLUM-D1-2(右)

 

  

  图4 包括部分虚骨龙和异特龙在内的指骨I的h/e比值散点图(数据不含角质鞘长度)

  

  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地学期刊Cretaceous Research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杨栎,通讯作者为恐龙演化研究中心陈军研究员,课题组成员还包括李晓波副教授、罗伯特 赖兹教授。

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古生物化石产地调查项目 (WT2021036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42288201)、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库,以及吉林大学交叉学科融合创新项目的支持 (10183JXTD202006)。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retres.2023.105711

  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hqG0iVLDN5mO

  

  

  撰文:杨栎

  指导老师:陈军、李晓波

  编辑:田艺

  审核:陈军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