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成果
2022
  1. 徐义刚等反演了中日韩三国2388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六十万条地震波走时方程,获得了首个东亚大地幔楔地震波径向各向异性模型,并提出了大地幔楔“东升西降”的地幔对流。本研究最大的亮点和创新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地幔对流将大地幔楔的板内火山、深源地震、盆地构造沉降和玄武岩时空迁移规律等地质现象联系起来,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

 

  2. 徐义刚等应用拉曼光谱筛选低蜕晶化锆石,以获取能够反映岩浆水含量的原生水;发现热退火方法可以有效排除高蜕晶化锆石中的次生水,同时保留原生水,因而将锆石水含量研究拓展到古老蜕晶化锆石中;提出华北克拉通破坏期间形成的巨量花岗岩为加水熔融形成,水可能来自幔源富水熔/流体。以上成果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等期刊。

 

  3. 朱日祥等发现辽西地区中-晚中生代火山岩的磷含量变化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岩浆作用、以及燕辽-热河生物群演化的密切联系;成果发表于Earth-Science Reviews等期刊。

 

  4. 杨进辉等通过系统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提出侏罗纪期间燕辽地区地壳厚度约56km,地壳显著隆升,形成燕辽生物群时期相对冷(7摄氏度左右)的气候,论文发表于Lithos期刊。

 

  5. 贺怀宇等新命名一个东北早白垩世特异埋藏动物群–“莫旗动物群”,高精度锆石U-Pb年代学将其时代限定为119.20~118.67Ma,与晚期热河生物群时代相当,论文发表于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期刊。

 

  6. 陈凌等通过高精度地震学成像,进一步证明太平洋域俯冲作用对华北克拉通及临近兴蒙造山带的影响到达南北重力梯度带,造成岩石圈结构与流变性的强烈东西差异,并发现重力梯度带以西区域(包括克拉通内外)普遍存在岩石圈内部不连续界面(MLD),即岩石圈地幔具有分层性,相关研究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期刊。

 

  7. 周忠和等发表一新的基干原始鸟类——克拉通鸷,丰富了热河鸟类动物群的物种及生态多样性。提出鸟类头骨可动性的演化经历了四个重要的转变;基于头骨三维几何形态分析和现生鸟类胃容物三维扫描,确定了热河鸟的食果食性。以上成果发表于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与eLife期刊。

 

  8. 何永胜等通过对华北克拉通东南缘的徐淮地区早白垩世中酸性岩浆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揭示其与同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埃达克岩类似,均为俯冲古太平洋板块洋脊熔融成因,二者之间沿郯庐断裂南段发育陆壳熔融成因埃达克质岩,提出这一不同成因埃达克(质)岩的“三明治型”分布是洋脊-转换断层-洋脊俯冲系统的产物。该项成果发表于Chemical Geology期刊。

 

  9. 柳永清等首次在国内发现早白垩世以冰楔沉积构造为标志的深时冻土沉积记录,丰富了白垩纪超级温室时期古气候与古地貌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进一步深化了热河生物群生存与演化的古生态环境背景。

 

  10. 王敏等人在福建政和首次发现侏罗纪晚期(1.48-1.5亿年)中生代鸟类、爬行类化石材料,这一发现填报了华北克拉通地区燕辽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之间的空白,对探讨生物群的演化扩散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