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科普动态

北京日报:《自然》中的中国古生物学

发表日期:2009-12-08来源:放大 缩小

亨利·吉(《自然》杂志编辑)

  古生物学自《自然》创刊就一直是其中最受关注的部分,著名的科学作家、同时也是《自然》杂志的生物科学编辑亨利·吉(Henry Gee),特别为中国读者撰写下文,介绍了近几年古生物学的焦点为何转向中国。

  1996年秋天,古脊椎动物学会的年会在纽约市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召开。在一天的议程最后,代表们聚集在博物馆的西北太平洋展区的长廊小酌。一个衣着考究来自中国的中年人漫步在图腾柱之间,对着一具保存完好的小型恐龙骨架不停拍摄。这是一只长着羽毛的恐龙,来自中国东北的辽宁省。它的发现印证了赫胥黎关于鸟类起源于恐龙的猜想。

  那位中国代表是来自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陈培基,而那只恐龙就是“中华龙鸟”。这个研究结果发表在1998年的《自然》杂志上(收录于《〈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第九卷)。随后的几年间在辽宁发掘出了更多的有羽类恐龙,同时出土的还有带有羽毛保护的史前鸟类,长有绒毛的哺乳动物和一些保存完好的早期开花类植物。不仅仅是在辽宁,在中国南方还发现了一些最原始的鱼类;在云南的澄江动物群发现了一些最早期的神秘动物化石;更惊人的是,在中国南部陡山沱组磷块岩中发现了保存有一个一个的细胞细节的小型动物胚胎。《自然》杂志将许多这样的发现呈现给了科学世界和广大公众。其中的一些工作被收录在这套选集中,但是对于中国的最新的古生物学发现更全面的汇编是《腾飞之龙》一书(亨利·吉编辑,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从《〈自然〉百年科学经典》可以看出,《自然》杂志与古生物学结缘于该杂志创立之初。达尔文最坚定的拥护者——赫胥黎,在1869年《自然》杂志的第一卷上就发表过一篇题为“三叠纪恐龙类”的记述。尤其是,《自然》杂志一直在古人类学方面有很强的影响力。《自然》杂志初创的时候,仅有的人类化石是发现于1856年的尼安德特人。之后,尤金·杜布瓦在爪哇发现了爪哇猿人(后来称之为“直立人”),这项工作始于1891年,于1895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但是直到1925年澳大利亚人类学家雷蒙德·达特宣称发现了“南方古猿非洲种”——“人猿”(收于选集第一卷)之后,《自然》杂志才真正成为化石研究领域的“权威刊物”。是《自然》杂志发表了罗伯特·布鲁姆所有的南非人猿的著述(共4篇,分别收录于选集第三卷和第四卷)。在布鲁姆的引领下,利基家族紧随其后。先是路易斯·利基和他的妻子玛丽(共4篇,分别收录于选集第四卷和第六卷),接着是他们的儿子理查德·利基和他的夫人梅亚维(共3篇,收录于选集第六卷)。此后,世界各地的研究小组都开始了相关的研究。

  随着1998年“中华龙鸟”的发现,古生物学的研究焦点转向了中国。但在此之前,中国的古生物学也有过很长一段不为外界了解的历史,许多中国的科学家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着艰辛的探索和整理工作。在中国文化当中,在几个世纪前化石就已经得到确认,最早关于化石的记述出现在《山海经》中。那么,中国古生物学幸运的横空出世又该作何解释呢?

  可能有几个因素在起作用。一个是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得到允许。实际上,一些中国的古生物学家已经保持对外接触有几十年的时间了,这里面最有名的可能要算是类化石专家张弥曼和恐龙猎人董枝明。然而,仅仅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化石大爆炸出现的前几年,这种中外合作才以一种更加新颖更加协调一致的方式展开。例如,许多年轻有潜质的中国科学家被派往加拿大、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攻读研究生。这里我举几个例子:一个是我遇到的第一个鱼类化石专家朱敏,当时他在巴黎学习,而现在他领导着在学界很有声望的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另一个是周忠和,杰出的鸟类化石专家,他在堪萨斯州劳伦斯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受到了专业训练。中国最著名的恐龙猎人之一,徐星,他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他已成为历史上描述新恐龙数量最多的研究者,远远超过了十九世纪美国著名的恐龙猎人爱德华·德林克·科普和奥赛内尔·查尔斯·马什。

  对外开放产生了新一代的中国研究者,他们的英语熟练并知道如何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这样的英文期刊上。在21世纪初,中国既拥有最好的古生物学家,又拥有最好的化石。对于这些学者和那些渴望加入这个行列的年轻科学家而言,这套选集将会成为一个价值连城的宝藏,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它记录了《自然》杂志对这个领域的贡献,更是因为它对他们所产生的鼓舞以及它所展示的过去一个半世纪科学的发展历程。

  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竞争。中国的古生物学研究远不是一体化的,数量众多的不同归属的研究机构需要通过相互竞争才能获取所需的化石资源。一些研究者在成功将研究结果发表于西方主流科学期刊后会得到所属机构的现金奖励。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作为一个整体的中国的古生物学得以飞速发展。

  最后,如果没有中国丰富的化石资源,中国的古生物学也不会获得如此的进步。也许这仅仅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但真正令人吃惊的是它的时间跨度——从前寒武纪(硬壳类动物出现之前)到更新世(最后一次冰河期),中国是全世界与几乎所有的地质时期符合得最好的国家。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和频繁的发掘工作,要预测中国下一个轰动世界的化石发现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的直觉告诉我仍然会有很多令人震惊的恐龙将会在辽宁、甘肃和内蒙古地区被发掘出来。中国的人类进化历程中的很多缺失将会被弥补。中国这条巨龙仍将继续腾飞!

作者简介
  亨利?吉,1987年加入《自然》杂志,现在是《自然》生物科学方面的资深编辑,长于古生物学和有关进化生物学的其他方面。他的著作有《天梯:人类基因的历史》和《深奥的时间:分支系统学,进化中的革命》。他还编辑了论文选集《腾飞之龙》——《自然》杂志中国古生物学论文选集。

摘自http://newepaper.bjd.com.cn/bjwb/html/2009-12/07/content_212138.htm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