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区从来没有冷到没有人类生存,相关的动物化石(如猩猩、象、虎、马、牛等)、旧石器、人骨化石可以证明。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古人类化石在距今10万—5万年前之间存在空白期吗?
吴新智:在我的论著中记载的每个时期的人骨化石,除了已经进行过绝对年代测定者外,还有不少以伴生动物群或地貌学确定了相对年代在更新世晚期(12万年前到1万年前)的人类化石,这里面应该有一部分是10万—5万年前的标本。不能由此认为这期间存在化石断层。
2008年5月,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木榄山智人洞发现约为11.3万—10万年前的智人下颌骨前部断块。这一发现成为东亚也发生过从古人类到现代人过渡的直接证据。此外,郑州织机洞、丰都井水滩的旧石器和桐庐的人骨化石已经分别测定年代为7.9万年前、8万—7.7万年前和10万—5万年前。
分子生物学界与古人类学界已取得部分研究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报》:分子生物学界与古人类学界之间的分歧,能否达成一致?
吴新智:20世纪末,德国马普进化人类学研究所从尼安德特人化石中提取DNA,检测后认为其与现代人不能杂交。根据中国化石与尼安德特人化石形态比较,我从1998年起多次撰文认为二者之间是可以杂交的。
2010年,该研究所最终提出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可以杂交。同年在美国举行的体质人类学大会上,新墨西哥大学的朗教授基于几千位现代活人的DNA研究提出,4万多年前,非洲的现代人到东亚与当地的古人类有杂交。
至此,两个学派之间关于“出自非洲的现代人移民与当地的人类是否有杂交”的争论稍有共识,虽然这个共识只是开始。
科学家们已认识到,现代人的起源并不是原来想象的只出自非洲那么简单,而是更加复杂。
分子生物学研究人类进化现处于盲人摸象阶段
《中国社会科学报》:有没有将分子生物学和古人类化石相结合研究人类起源的办法?
吴新智:目前已经有学者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古人类化石做DNA分析研究。以前,分子生物学界用活人的DNA做实验寻找现代人最晚共同祖先时,出现了300多万年、100多万年、20万年、5万年等很多不同的时间点。那么,我们到底要相信哪一个数据呢?用现代DNA来推测古代的事情,得出的结论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有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但是,分子生物学界不会指出彼此的问题,因为大家用的是相同的实验原理。目前研究现代人起源当务之急可能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怎么评价目前分子生物学界在人类起源研究上的状态?
吴新智:可以说,分子生物学对现代人起源的研究处于盲人摸象阶段。首先,实验基本上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研究状态,每项实验的结论只摸到局部,便以为能代表现代人总体。其次,人体的整体基因组包含数量巨大的基因位点,每次只能拿有限的几个做实验分析,显然不够全面。
古人类学界也难免盲人摸象。但化石直接并忠实地反映人体的形态,所以论点相对靠谱。我们要做的是发现更多化石,进行更精细的研究和综合考量。
科学发展的趋势都是由粗放逐渐走向精细。我希望终有一天,人类能对全部基因位点做出系统分析,准确了解基因形态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唐红丽 责任编辑:赵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