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 他的画像,在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里与达尔文等巨匠并列,是享此殊荣的唯一亚洲学者;他开拓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也为中国地质古生物学界树立了一块不朽丰碑。他的名字叫作杨钟健。
6月1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九三学社中科院委员会、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联合在北京举办学术会议,纪念杨钟健院士对科学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并深切缅怀他的高尚品格和道德情操。
值杨钟健院士诞辰12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杨老奋进的一生。
肩头使命化为心中目标
杨钟健青年时期恰逢旧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那个时代的最大使命无非救国和强国,他的身上便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科学救国。
杨钟健1897年出生于华县龙潭堡(今少华乡)一个教育之家。他1917年赴北京求学,先考入北京大学理预科,l919年入北京大学地质系。杨钟健在青年时代就充满了爱国热忱,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发起组织了“旅京陕西学生联合会”,在报刊上发表多篇揭发军阀暴政的文章,并积极参与了“五四”运动在天安门前的集会和游行。
1918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员,杨钟健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同毛泽东先生,早在‘五四’之前的北大便有接触”。 1920年,经邓中夏介绍,杨钟健加入李大钊发起组织的学术性团体少年中国学会和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1年杨钟健当选为少年中国学会执行部主任,即给当时在湖南长沙文化书社工作的毛泽东写信,请其补填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的志愿书。毛泽东很快回信,说明在此之前的某一时间,他已经志愿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杨钟健则早已期盼着毛泽东正式成为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二人的思想沟通,彼此心照不宣。
杨钟健在北大期间还时常自勉:“终身欲研究之学术:地质学、哲学、文学。终身欲从事之事业:调查地质、著述、教育。”对于地质古生物学这一目标的明确认识,使他组织了中国第一个学术组织“地学研究会”。
1923年夏,杨钟健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接受老师李四光的建议,同年l0月赴德国留学。次年正式考入德国慕尼黑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专业,随布罗利(Broili)和舒罗塞(Schlosser)专攻古脊椎动物学。
(1927年在瑞典)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和北平沦陷后,当时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所长的杨钟健得知日本侵略者要“聘请”他去东京“讲学”的消息,即抛妻别子,南下长沙,辗转到昆明,任地质调查所昆明办事处主任,兼任西南联合大学名誉教授。1949年4月,南京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用高官厚禄引诱他去台湾,他予以拒绝,在南京迎接了解放。
1951年,杨钟健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4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更激奋的心情和更旺盛的精力,投入野外考察和研究工作。
学科开拓成就科学巨匠
杨钟健1927年在慕尼黑大学以《中国北方啮齿类化石》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这篇论文标志着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诞生。
1928年春,杨钟健回到北平,在当时的国民政府实业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任技师。同年夏,任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并主持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工作。从古哺乳动物学和第四纪地质,到爬行动物和中生代地层,凭借卓越的学术贡献,l936年和l937年杨钟健被选为中国地质学会的两任理事长,并荣获葛氏(葛利普(Grabau),在中国工作的美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纪念金质奖章。
(1928年在周口店,左四为杨钟健)
l944年4月杨钟健赴美国、加拿大和西欧一些国家考察,走访了许多古脊椎动物的研究中心,特别是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观察标本,与世界一流专家共同探讨,完成或开始了他一生中许多重要著作的撰写,从而使他成为当代国际上最活跃和最有成就的一位古脊椎动物学者。
1946年3月,杨钟健回国,继续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同年冬任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次年春兼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48年10月赴西安出任西北大学校长。全国解放后,他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局长、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等职。
杨老经常对同仁说:“坚持野外考察工作是科研的基础。”在他5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坚持不懈亲赴野外考察,足迹遍及全国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发表论文共计674篇(部),在新生代地层和古脊椎动物研究方面造诣尤深,为本学科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1948年,杨钟健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首届学部委员(院士)。
学术视野彰显人生境界
杨钟健一生除了从事古生物学的研究外,还是一位优秀的科学组织者和领导人。
他从l929年进入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后,虽然几经沧桑,事实上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单位。随着新生代研究室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这个机构也成为中国这门科学生长的摇篮和培养一代代后起学者的学校。
到1979年杨钟健去世前,研究所已经拥有一支近二百人的科学技术队伍,研究的范围包括从鱼到旧石器时代考古及有关的地层和生物学各方面的工作。
在杨钟健开创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与古人类学研究事业上,几代科学工作者秉承其科学精神和工作作风,将我国该学科研究发展成为当今国际公认的最重要的研究中心之一,多个领域的研究已居世界前沿。
(1956年,前排右五为杨钟健)
杨钟健也是中国自然博物馆事业的热心推动者,从1959年北京自然博物馆成立起,一直担任馆长职务。矗立在北京和其他省市的自然博物馆里的由他描述和命名的青岛龙、马门溪龙等巨大骨架,是对他的古脊椎动物学贡献的永久纪念物。
他还是一位作家、诗人和社会活动家。从中学生时代起,他就负有才气,后来发表过四本游记和散文集,还写了二千多首诗词。这些诗词虽然大都没有发表,但在他的亲友和学生中传诵。1976年,在他79岁时,以《八十不老》为题,写了“年近八旬心尚丹,欲与同辈共登攀”的诗句勉励自己。
杨钟健一生的科研领域几乎涵盖了从鱼到人的全部古脊椎动物学,重点是对中国古哺乳动物和古爬行动物化石及中、新生代地层的研究,同时对地质学的其他学科、生物学及考古学等多有涉猎。杰出的科学成就使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杨钟健的一生真正诠释了“大丈夫只能向前”的含义,他是我国古生物学的一座丰碑!(完)(图片和文字材料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