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科普动态

【中国科学报】请给巴西国家博物馆写封信

发表日期:2018-11-30来源:放大 缩小

  ■本报记者 崔雪芹 

  近期,一封呼吁给巴西国家博物馆提供帮助和支持的倡议书传递给了全国各级博物馆、高校及科研院所。

  倡议书由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在本月中旬发出,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倡议社会各界在道义上支持巴西国家博物馆的重建;其二是倡议我国各大博物馆、高校、科研院所能够捐赠一些标本给博物馆。

  今年9月2日,一场大火不幸烧毁了巴西国家博物馆,博物馆遭到巨大的破坏。这不仅是全世界的损失,也为各大博物馆的防火敲响了警钟。

  11月初,巴西科学院院士、巴西国家博物馆馆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Alexander Kellner教授一行6人来访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古脊椎所),并参加随后在安徽合肥召开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作了有关巴西国家博物馆重建的大会报告。

  Kellner此行的主要目的也包括寻求来自中国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记者了解到,中科院古脊椎所从2004年开始就与Kellner团队合作,中巴两国学者组成的古生物学国际合作团队也是两国科学院最早的合作之一。Kellner担任古脊椎所客座研究员,古脊椎所的汪筱林研究员和周忠和院士也先后当选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

  在巴西国家博物馆遭遇火灾之后的日子里,Kellner一直在为其重建工作呼吁奔走。他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了国家博物馆目前已获得的世界各国的帮助。他说,现阶段不仅收到了来自政府的一些资源和帮助,还收到了来自欧洲、南美洲、美国和加拿大的几个机构提供的一些化石标本和材料。德国和美国的一些机构已经为他们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提供奖学金,学生们可以去这些国家开展几个月的研究。此外,关于财政支持方面,他们收到了德国100万欧元的承诺——第一部分(约18万欧元)将于近期交存给巴西国家博物馆之友协会。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巴西国家博物馆还处于调查和抢救的过程中,博物馆内展出的标本正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被逐步抢救,以Luzia古人类头骨为代表的考古标本大多数都较为完好,植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如龟鳖类的标本也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预计到2022年或者2023年,所有的重建工作都将完成。

  “未来甚至可能在巴西国家博物馆中专门开设一个中国厅,展示中国研究机构及博物馆对我们提供的大力帮助。”Kellner馆长说。

  针对这种期待,周忠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科院系统有很多博物馆,他相信包括中国古动物馆在内的各个博物馆都会愿意为巴西国家博物馆的重建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已经以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年会为契机,倡议中国的其他博物馆、社会各界对巴西国家博物馆提供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中科院古脊椎所及中国古动物馆愿意帮助巴西国家博物馆进行重建工作,并且希望将来在与汪筱林团队十多年合作的基础上,与巴西国家博物馆开展更加广泛深入的合作。”中科院古脊椎所所长邓涛表示。

  邓涛具体指出,巴西博物馆也是一所研究型的博物馆。因为我国在辽西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发现的翼龙化石组合和巴西东北部阿拉里皮(Araripe)盆地早白垩世发现的翼龙组合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双方有近15年的合作。中巴两国学者组成的古生物学合作团队在《自然》《科学》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两国学者和学生之间的互访交流越来越多,中科院古脊椎所和巴西国家博物馆还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他们希望3年后,新馆可以建成并举办展览。基于此,将来可以就某类数量较多的古生物标本进行交换或捐赠一定数量的标本,另外,有些唯一的或非常珍贵的也可以做成标本模型捐赠。

  此外,在博物馆遭遇火灾之前,中科院古脊椎所已经与他们签订协议,可以在巴西举办中国翼龙化石展览。“因为我们从事的研究是从鱼到人,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办一个大型展览,就新馆的建成从多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同时,呼吁全球古生物学的相关研究机构为巴西国家博物馆的重建出一份力。”邓涛说。

  记者还了解到,11月中旬,Kellner在汪筱林等专家的陪同下,先后到访了中国地质博物馆等机构,得到了中国博物馆界对巴西国家博物馆重建的支持。而安徽地质博物馆除力所能及地给予巴西国家博物馆重建最大的支持和帮助外,还建议关心巴西国家博物馆重建的朋友们给他们写封信,让他们可以接收到来自中国和世界的关切声音。

  (邮箱地址:direcao@mn.ufrj.br) 

  《中国科学报》 (2018-11-30 第4版 文化)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