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科普动态

【中国科学报】古脊椎所 研究发现中国麋鹿化石新种

发表日期:2018-12-17来源:放大 缩小

  本报讯 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董为课题组对产自山西天镇的鹿角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了麋鹿的两个种,其中一个是双叉麋鹿,另外一个由于形态的不同,建立了麋鹿种之下的一个亚种——原达氏鹿,并系统讨论了所有麋鹿化石种的分类位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第四纪》。

  麋鹿又名“四不像”,是麋鹿属下的唯一现生物种。其鹿角形态特殊,角冠在角环上分叉为前后两枝,其中主枝向上直线生长,然后再分为两枝,另一枝向后生长,然后分叉一次或不分叉,通常在鹿角远端会出现瘤状突起的角饰。麋鹿最早由法国博物学家兼传教士David于1865年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进行动植物考察时发现,他将这种鹿制作成了标本运回法国,被法国的动物学家Milne-Edwards命名为一个新的物种,在其后的几十年里,英、法、德等几个国家的商人从南海子购买了几十头麋鹿在欧洲进行圈养。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滥用以及战乱期间对麋鹿的过度捕杀,这个物种于19世纪末在中国大陆上灭绝。后来经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英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22头麋鹿从英国运抵北京,才得以使这个物种又一次在中国大陆上渐渐恢复。

  据悉,最早的麋鹿化石发现于河北泥河湾盆地下沙沟地点,德日进一步将其命名为双叉麋鹿,在其后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麋鹿化石发现于中国的北方、东北方、东方以及台湾地区和日本等地。最近这项发现不仅丰富了麋鹿属的物种多样性,对中国麋鹿化石材料进行了补充,同时也对研究麋鹿属在中国的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王晨绯)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quaint.2018.05.015 

  《中国科学报》 (2018-12-17 第5版 创新周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