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卢静科普短视频
【解说】卢静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一名副研究员,主要的研究内容是距今4亿多年的鱼类,通过鱼类的衍化来探索人类起源的奥秘。虽然这个专业在不少人眼里都颇为神秘,但卢静说,其实古生物化石不是只有在博物馆才能看到,很多日常的场所,就藏着各式各样的化石。
【同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副研究员 卢静
包括在北京动物园,某些地方会有一些无脊椎动物的化石,比如贝壳的化石。我们工作可能会更注意地上有什么,因为化石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想仔细看的话,我们经常遛弯就能看到,有的大理石做的柱子就有很多早期的几亿年前的生物(化石)。
【解说】小时候,卢静喜欢探险类电影,让她觉得研究古代的东西是件很酷的事儿。20岁那年,她知道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后,便毅然报考了这个方向的研究生,继续读了博士。而后,她又去澳大利亚读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古生物免不了要常去野外找化石,所以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地方正是卢静经常出没的场所,这也让她有了不少惊险的体验。
【同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副研究员 卢静
当时我们是到了沙漠,澳大利亚中部去出野外,有一天半夜我就醒了,然后我就突然听到帐篷外面有脚步声,脚步声离我很近,显然就是有一个什么动物,围着我的帐篷一直在跑。我正在想是什么的时候,突然我就听到远处传来了一声似狼的嚎叫,后来我就猜到了应该是澳大利亚的野狗。
【解说】虽然辛苦,但爱冒险的卢静觉得出野外有意思,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也正是这样的性格,让她在做科研工作的同时,也喜欢尝试新鲜事物。2019年5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卢静开始尝试做短视频科普,她和同事在吃完鱼、鸡、牛蛙等食物后,把骨头重新拼起来,受到了网友的喜爱,不少视频的点赞量都超过100万。回忆起第一次拍摄胖头鱼的视频,卢静依旧记忆犹新。从下午五点开始吃,一直到晚上十点半才拍完,拼标本过程中也有不少趣事儿。
【同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副研究员 卢静
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拼到最后发现鱼的前面的这一块骨头,前上颌骨怎么都找不着,然后想肯定是有人吃了,那谁吃了,没有人知道,那怎么办,那时候正好买了两条鱼,真的是没有办法了,然后从另外一条鱼的嘴上把别人的前上颌骨给拆了,给它粘上,才能把这件标本完成。
【解说】卢静说,古生物学科大众容易理解,就会产生兴趣,是很好的科普学科。通过教大家简单的科学方式,让大家学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这是卢静做科普的初衷。而为什么选择骨骼,卢静说,大家看到的化石保存的也是骨骼部分,观众就可以通过比较解剖学的方式,找到事物间相应的联系。
【同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副研究员 卢静
比如说像鸡是恐龙的后代,但是我们要把一只鸡放到恐龙面前,大家不会说它们俩长得像,但当我们把鸡的骨骼和恐龙的骨骼放到一起的话,那大家就会说,它们俩为什么这么像,我知道了原来这个鸡和恐龙一定有某种程度的联系。
【解说】卢静坦言,科研人员的本职工作是科研,拍视频做科普是本职工作以外的附加“产品”。她说,做科普也需要有严谨的态度,要做好科普工作,让大众了解古生物到底在研究什么,就必须先要把自己的科研工作做好。前段时间,卢静一口气投了6篇科研论文,现在5篇已经被接收。她说,现在她虽然压力更大,但也感到了更多责任,会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继续把科普工作进行下去。
张子胥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