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科普动态

【中国科学报】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最大亚洲足迹

发表日期:2020-06-04来源:放大 缩小

 

牛氏亚洲足迹与跟亚洲足迹及造迹者生态复原图  绘图:赵闯

  近日,《科学通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团队最新科研成果。团队发现了新疆准噶尔盆地早白垩世乌尔禾翼龙动物群中最新的兽脚类恐龙足迹,新发现的两类恐龙足迹均被归入亚洲足迹属(Asianopodus)。 

  汪筱林告诉《中国科学报》,从足迹的大小和形态特征分析,两种足迹类型均归于亚洲足迹属。由于大型足迹与已知亚洲足迹属的两个种相区别,因此建立亚洲足迹属一个新种——牛氏亚洲足迹,种名赠予足迹的主要发现者牛春旺。这一亚洲足迹新种比已知最大的亚洲足迹大约1.5倍,是目前世界上亚洲足迹属中最大的类型。中型足迹则归入已知的跟垫亚洲足迹。

  亚洲足迹属最早由Matsukawa等人2005年在日本下白垩统地层中发现,模式种为跟垫亚洲足迹,其主要特点是具有明显清晰的蹠趾垫印迹,代表了兽脚类恐龙的足迹类型。我国学者在内蒙古鄂托克下白垩统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亚洲足迹,在河北和山东下白垩统地层中也有零星发现,但保存较差。

  新疆准噶尔盆地乌尔禾翼龙动物群的发现和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2006年以来,科考队对新疆天山南北的吐哈盆地与准噶尔盆地等中生代古生物和地层连续进行十多年考察,此次研究除对新发现的兽脚类恐龙足迹进行系统形态学描述外,还简要分析造迹恐龙的个体大小、行为习性和形成足迹的古环境背景等。

  据悉,这次新发现的兽脚类恐龙足迹保存在长约12米宽约7米、面积约80平方米的灰绿色细粒砂岩层面上,地层近于水平。足迹化石层有上下两层,上部层面保存6个足迹,下部层面仅出露7个足迹(大部分被上层所覆盖),共组成3条行迹和4个孤立足迹。

  研究团队通过对足迹、行迹特征的详细观察研究,识别出大小两种三趾型足迹类型:大型足迹全长47-56厘米,宽31-42厘米,单步长164-180厘米,复步长为328-336厘米;中型足迹比大型足迹小一半左右,足迹全长21-27厘米,宽18-20厘米。

  据介绍,牛氏亚洲足迹造迹恐龙的臀高约2.3米,体长近6米,属于大型兽脚类恐龙。跟垫亚洲足迹造迹恐龙的臀高约1米,体长约2.5米。进一步对恐龙的行走速度进行估算显示,牛氏亚洲足迹、跟垫亚洲足迹的造迹恐龙行走速度分别约为每小时8公里和6.5公里。同时,根据足迹层面保存的对称波痕、虫迹以及足迹(行迹)化石的完整保存等特征,研究团队推断,新发现足迹化石是两类造迹恐龙漫步行走于滨湖环境形成。

  据了解,代表兽脚类恐龙足迹类型的亚洲足迹属最早是2005年在日本下白垩统地层中发现,模式种为跟垫亚洲足迹。中国学者此前在内蒙古鄂托克下白垩统地层中发现丰富的亚洲足迹,在河北和山东下白垩统地层中也有零星发现,但保存较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360/TB-2019-0513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