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科普动态

【中国青年报】最新恐龙研究称鸟类扑翼飞行或有多次独立起源

发表日期:2020-08-11放大 缩小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8月10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长久以来,使用羽翼的扑翼飞行,被认为是鸟类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之一。尽管一些非鸟恐龙的化石表明其可能具有与鸟类相似飞行模式,但是扑翼飞行在鸟类及其近亲中的演化过程依然有待研究。中外科学家合作的最新恐龙研究表明,鸟类扑翼飞行可能存在多次独立起源。

  记者今天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徐星团队联合中外多个科研团队,使用暗示权重方法系统分析更新了虚骨龙类的系统发育树,在此基础上通过定量手段分析显示,扑翼飞行在近鸟类恐龙中可能有三次或以上的独立起源。该成果研究论文已于近日由国际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在线发表。

 

(小型兽脚类恐龙的翼载荷和起飞动力。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近鸟类系统发育树与部分飞行相关特征演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供图) 

  据徐星介绍,中生代小型兽脚类恐龙的演化历史存在多次演化趋同现象,造成了其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作为探索演化问题的框架,系统发育的不确定性限制了对鸟类飞行起源等形态功能的演化历史的精确分析。

  此次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早期鸟翼类和部分非鸟恐龙(小盗龙和胁空鸟龙)达到了现生可飞行鸟类的翼载荷和起飞动力的参考数值标准,即具有动力扑翼飞行的潜力。此外,部分小型非鸟恐龙的翼载荷达到现生可飞行鸟类的参考数值,但是起飞动力不足,而包括更大型兽脚类恐龙在内的其他类群两项指标均未达到现生可飞行鸟类标准。

  徐星表示,该研究成果表明在鸟类最初成功起飞的同时,很多非鸟兽脚类恐龙很可能也已经在探索由两翼辅助的运动模式,并且其中的一些也成功地扇动翅膀,飞向天空。不过,这些飞行独立起源的具体细节和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