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2月17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科研团队最新在内蒙古二连盆地首次发现两件约4800万年前的豕齿兽(Hyopsodus)化石,其中一件新种命名为“阿山头豕齿兽”,另一件为豕齿兽未定种。
这项豕齿兽化石新发现以及与北美相关豕齿兽化石对比研究,由中科院古脊椎所白滨、王元青、张欣玥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孟津共同完成,其成果论文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波兰古生物学报》(Acta Palaeontologica Polonica,APP)发表。
论文通讯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白滨研究员介绍说,豕齿兽属于古有蹄类中的“踝节类”,曾被认为和偶蹄类的起源有关,或与非洲兽类或南美有蹄类有较近的关系。豕齿兽个体较小,主要分布在北美距今约5600万年-3600万年的早始新世到晚始新世地层中,目前已有18个有效种,且材料丰富、标本数量大,因其种一级分类繁杂而被称为“分类学者的梦魇”。欧洲和亚洲的豕齿兽材料发现较少,其中亚洲仅有早-中始新世豕齿兽的4个种和孔子亚洲豕齿兽(Asiohyopsodus confuciusi),欧洲仅有早始新世的2个种。
这次研究发现的豕齿兽化石新标本为两件不完整的下颌,分别采自内蒙古二连盆地呼和勃尔和地区阿山头组中部和下部,前者定为豕齿兽新种并命名为“阿山头豕齿兽”,后者定为豕齿兽未定种。
通过和北美不同哺乳动物分期豕齿兽的比较,科研团队认为,阿山头豕齿兽的特征介于北美华沙溪期(Wasatchian)和尤因他期(Uintan)豕齿兽的特征之间,可以和距今约5200-4700万年的勃里吉期(Bridgerian)豕齿兽的演化阶段相对比;而且从较大的体型来看,阿山头豕齿兽和勃里吉晚期的豕齿兽最为接近。新标本也和在我国之前发现的其他豕齿兽3个种和亚洲豕齿兽明显不同。
白滨指出,进一步结合阿山头组上部地层所产的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和北美相关类群的对比,研究认为阿山头组中部可以和北美勃里吉晚期对比,上部可能包含了相当于北美勃里吉期/尤因他期界线的层位。同时,阿山头组上部和中、下部层位在哺乳动物群组成上的差异,预示着亚洲哺乳动物分期的阿山头期存在进一步划分的可能,或需要重新定义阿山头期和伊尔丁曼哈期的界线。
他表示,亚洲中始新世哺乳动物分期都是根据内蒙古二连盆地相关的哺乳动物群建立,对这些动物群更深入的细致研究,将进一步完善亚洲古近纪哺乳动物分期的框架,为其他地区或大陆间的哺乳动物群对比提供更准确的参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