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巾手套、暖气毛毯、火锅热水……各种“保暖神器”是冬日标配,却是我们身体“保温”的配角。无论冬夏,我们体温都维持在三十六七摄氏度。时光穿梭到亿万年前,恐龙保持体温的方式和我们一样吗?近日,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赵祺向记者展示了一个装满恐龙骨组织切片的小盒,恐龙的“保温秘籍”就在其中。
小型兽脚类恐龙骨组织切片。 新华社记者张晓洁 摄
赵祺介绍,将恐龙肢骨中段切片磨到约50微米厚度,透过显微镜就可以“解码”其中的秘密。尽管恐龙被不少人昵称为“大蜥蜴”,但相比蜥蜴、鳄鱼等典型的爬行动物,恐龙骨组织中的一些结构却意外地和人类更像。
赵祺向记者展示了恐龙、鳄鱼和人类的骨组织结构图。“这种‘小圆圈’我们称之为次级骨单位,也叫哈弗斯系统,大型恐龙和人类的骨组织里都有很多密集的‘小圆圈’,鳄鱼却没有。”他解释,哈弗斯系统代表更高的新陈代谢率。这帮助研究者判断,恐龙很可能不像鳄鱼、蜥蜴等外温动物那样依赖“外援”,通过外界热量提高体温,而是更接近内温动物,如人类、鸟类等,自身就是保持体温的“一把好手”,可以维持稳定的体温。
左、中、右分别为鳄鱼、植食性大型蜥脚类恐龙、人类的骨组织结构图。中图和右图中“小圆圈”即为哈弗斯系统。新华社记者张晓洁 摄/制图
通过同位素的方法,科学家估算出了一些恐龙的体温。比如,泰坦巨龙的体温是38摄氏度,窃蛋龙则是32摄氏度。赵祺介绍,通过分析窃蛋龙化石围岩,科学家确认当时的环境温度约为26摄氏度。“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动物能把体温稳定保持在比环境温度高5摄氏度以上,就可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内温动物。”赵祺说。
借助高于环境温度的体温,恐龙达成了一系列“成就”。“比如一些小型恐龙有孵蛋行为,这首先要求它们有较高的体温。在南极洲发现的恐龙化石也表明,恐龙分布范围广泛,远超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爬行类。”赵祺说。
高新陈代谢率也让恐龙增添了别样的“烦恼”。赵祺解释,一般情况下,相同大小、相同体温的内温动物和外温动物,前者消耗的能量是后者的6至10倍。这让恐龙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进食。“有些大型植食性恐龙也许从醒来就开始吃吃吃。”赵祺说。
恐龙是内温动物还是外温动物不仅关乎恐龙自身,也是科学家研究脊椎动物演化的重要方面。“现今的鸟类由恐龙演化而来,它们和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演化是两条线,但最终都演化出了内温动物。有趣的是,两者的演化过程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它们最初都通过巨型化来实现体温的升高,但最终这些巨型化的动物都灭绝了。”赵祺说,真正演化出现在内温动物的都是小型化的动物。它们有什么“保温”妙招?“小型的哺乳动物通过毛发保温,一些小型恐龙则长有羽毛,通过羽毛保温。”他说。
文字记者:张晓洁、张泉
视频记者:张晓洁
策划/编辑:金地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