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项目由西北大学特聘教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付巧妹的分子古生物学研究团队与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队长、该校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建新研究团队,联合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聚焦“天山地区不同文化人群的遗传特点和相互关系”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以古基因组学研究为重点,结合考古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在解析天山沿线不同文化人群遗传特点及绘制天山地区古人群遗传演化图谱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天山廊道作为连通东西方文化与人群交流的重要通道,其沿线不同考古学文化遗存下人群的形成特点和遗传关系,此前一直知之甚少。
据介绍,该项目自2017年11月正式启动实施以来,通过境外考古调查,在天山西部地区古代月氏、贵霜、康居等文化遗存的识别与确认的基础上进行的古DNA分析表明,月氏与贵霜人群之间有密切互动,证实乌兹别克斯坦是人群迁徙交流的活跃区,且自青铜至铁器时代呈现增强趋势。
此外,该项目团队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东天山40多处遗址的人骨样本展开研究,直接获取了东西天山自青铜时代至各个历史时期人群的数百例线粒体和核基因组数据,填补了相关时间和区域的人类古基因组空白。特别是核基因组的研究发现,东天山新疆西北部青铜时代早期人群已经显现出塔里木盆地古人群和多种周边人群遗传成分融合的特征,证明不同聚居地人群间的高度流动性和互动性,形成了现今新疆人群的遗传结构。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2-06-16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