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动态

科普动态

【川观新闻】 奋进50年④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邓涛:携手自贡共同推进恐龙特色科普事业发展

发表日期:2022-08-27来源:放大 缩小

  李毅 自贡观察 刘亿 川观新闻记者 秦勇

  “潜龙跃起惊山铺,市空巷,车盈路,万众蜂拥争目睹。华阳太白,峨眉天府,物种难知数。先贤草鞋经行处,巨馆堂皇百余亩。看尽游人眉色舞,侏罗世界,史前漫步,欢乐时光度。”

  8月26日,在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发现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邓涛现场作词《青玉案·自贡恐龙博物馆》,引来在场嘉宾们阵阵掌声。

  这首词并非纸上谈兵。

  邓涛回忆说,1994年,古脊椎所主办的古脊椎动物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自贡是最重要的一站,许多同行至今记忆深刻。“而我的记忆和感慨就浓缩在这首词里。”

  实际上,他和中科院古脊椎所与自贡的渊源远不止于此。首先,邓涛是离自贡不远的宜宾人,而宜宾郊外是杨钟健先生命名马门溪龙的模式产地。

  邓涛介绍,杨钟健院士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创始人,他不仅研究了马门溪龙,实际上他在1936年就来到自贡荣县进行恐龙发掘。

  其次,大山铺这一恐龙化石遗址的发掘、研究以及博物馆的建设与古脊椎所密切相关。

  50年前的1972年,大山铺化石地点被发现并报告了中科院古脊椎所。1975年杨钟健先生专程来自贡考察并踏勘了大山铺,由此这个地点的恐龙化石得到权威的科学认识。1977年古脊椎所和四川省联合举办“保护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化石训练班”,作为训练班的野外实战项目,董枝明先生带领学员们在大山铺进行试掘,采获一条大型的原始蜥脚类恐龙,1983年被命名为蜀龙。

  1979年,大山铺遗址因建设施工大规模暴露,以中科院古脊椎所、重庆市博物馆和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在工地一起进行抢救性发掘,采集了大量的珍贵化石。董枝明先生等人陆续报道了巴山酋龙、建设气龙、太白华阳龙等重要的恐龙属种,揭示了大山铺恐龙动物群在演化中的重要意义,使得大山铺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遗址,并因此在1993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由于大山铺遗址重要的科学意义,自贡恐龙博物馆便于1983年开始筹建。董枝明先生为博物馆的建设出谋划策,他和唐治路指导了已经研究的化石的装架,为博物馆的陈列展出准备了充分和精彩的展品。

  邓涛介绍,自贡恐龙博物馆成立30多年来,中科院古脊椎所与自贡恐龙博物馆保持着频繁和密切的联系。直到今天,古脊椎所门口的多棘沱江龙雕塑就源于自贡的发现和研究。1985年,自贡市人民政府聘请古脊椎所所长周明镇院士为自贡恐龙博物馆名誉馆长、董枝明先生为科学顾问。自贡恐龙博物馆里不少人员曾经到古脊椎所进修、培训。

  “很高兴能够代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出席这次学术盛会,以此来纪念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发现50周年。而作为我个人来说,更是因为与自贡和恐龙的联系而深感荣幸。”邓涛说。

  近年来,古脊椎所与自贡恐龙博物馆持续开展一系列合作,共同进行野外发掘,联合举办国际展览。邓涛希望,未来古脊椎所与自贡恐龙博物馆将继续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四川古脊椎动物化石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以及以恐龙为特色的科普事业的蓬勃发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