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个历史、文化与艺术的“会客厅”里,涌入了220余件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椎所)的“科味儿”展品。它们由脊椎动物从鱼到人的化石证据展开,以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古环境学、古DNA研究四条线索,讲述“东方故乡——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
“东方故乡——中华大地百万年人类史”特展海报。古脊椎所供图
中国是世界上古人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从1929年周口店遗址发现北京人第一个头骨化石起至今,我国境内已有70多处遗址发现了史前人类化石。分布在广袤中华大地上的元谋人、蓝田人、金牛山人、山顶洞人等诸多古人类化石,连同大量伴生遗存,共同构成了古人类学研究的直接证据。旧石器考古及古环境学研究是重建古人类生存环境、理解古人类演化和行为适应的重要基础。古遗传学研究,则通过微量的DNA片段揭示群体遗传特征和人类演化特点,为探寻人类起源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而这已经不仅仅是科学家和考古学家关心的话题。近年来,社会公众对于人类演化和早期文明也投以了更多的兴趣与关注。于是,经过近一年的筹划,古脊椎所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了此次特展,并分设物竞天择、矗立东方、智慧灵长、现代之路四个单元。
特展展厅。胡珉琦摄
观众参观。胡珉琦摄
古脊椎所所长邓涛表示,古脊椎所一直聚焦从鱼到人脉络、东亚直立人来源、现代人类起源、中华民族祖裔群体演化过程等重大问题,开展古人类与旧石器考古研究,也为探源华夏族群源流、文化起源贡献了独特的智慧。
“这是古脊椎所第一次在国家级博物馆殿堂的平台,通过各类场景还原和多媒体技术手段,把90多年来在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和古DNA研究等方面的科研成果积累和丰富的标本馆藏呈现出来。”
北京人头骨(模型)。胡珉琦摄
邓涛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够向公众生动展现中华大地上百万年的人类活动历程,清晰地勾勒出华夏族群演化的基本图景和各区域演进路径,系统阐释源远流长的文化根系和文明流变,从而帮助大家更加深刻地感知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家国一体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