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氏巨猿是一种目前仅在我国南方地区发现的已灭绝的古老灵长类动物——它曾是地球上有史以来体型最大的灵长类动物,直立身高可达3米,体重最大可达300公斤。然而,这种曾成群结队地漫步于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巨猿,却在29.5万至21.5万年前灭绝了,只留下将近2000颗牙齿和4件不完整的下颌化石。是什么导致了步氏巨猿的灭绝?曾有人猜测,是人类祖先的到来加速了这种生物的灭绝。但来自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科学家团队的最新研究否认了这种猜测。
步氏巨猿可能和人类祖先从未谋面,“并没有证据支持它们和人类曾经生活在同一个时空”。这项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张颖奇说:“我们认为,是对摄食行为和食物偏好的执着导致步氏巨猿在面对环境改变时显得脆弱无比,并锁定了其走向灭绝的命运。”这项成果在线发表于最新出版的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
自2015年起,古生物学家们就深入步氏巨猿最后的栖息地——广西,探究了数百处洞穴化石地点,并从中选取了22处进行了样品采集,“既包括11处产出步氏巨猿化石的地点,也包括11处时代较晚未产出步氏巨猿化石的地点”。张颖奇说,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用6种独立的测年技术,总共获得157个放射性测量测年结果。
这些年代数据与孢粉、哺乳动物群以及牙齿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微磨痕等8个方面的分析结果相结合,重建了步氏巨猿生活的环境,让科学家们能够全方位探究步氏巨猿灭绝的前因后果。
在步氏巨猿灭绝的230万至70万年前,它们在食物资源丰富且多样的森林中盛极一时。到了距今约70万至60万年前,由于季节性增强,环境开始变得更加多样化,致使森林群落的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步氏巨猿的近亲猩猩在生存条件发生变化的同时体型变得更小更灵活,还改变了摄食行为和栖息地偏好,它们的化石显示了灵活和营养均衡的食物选择,以及较小的生存压力。而步氏巨猿却多少有些“不知变通”——在其偏好的食物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仍然依赖缺少营养的备选食物,使其食物的多样性大为减少;但与此同时,它们的体型却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笨重,摄食活动的地理范围也大为减少。因此,步氏巨猿种群长期面临生存压力,且不断萎缩,最终在29.5万至21.5万年前走向灭绝。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邓涛说:“物种为什么会走向灭绝?人类会不会有危险?这正是古生物研究的内容之一。探讨过去悬而未决的灭绝事件的原因,将为我们理解过去乃至将来灵长类动物的生存韧性以及其他大型动物的命运提供新的起点和启示。”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24-01-11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