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

似哺乳爬行动物

发表日期:2009-09-11来源:放大 缩小
哺乳动物是从爬行动物中的下孔类演化出来的,这支羊膜动物早在石炭纪(3亿多年前)就与别的动物分道扬镳了。在晚石炭世的最早期的羊膜类中,就已经有了它们的身影。下孔类可分为盘龙类和兽孔类两大类。
盘龙类是基干的早期类群,从石炭纪一直延续到早二叠世。盘龙类中的楔齿龙类是早二叠世陆地上的肉食统治者,从这类中产生了兽孔类。盘龙中有的种类有着长长的背棘,如同船帆似的,如肉食的异齿龙及植食的基龙,而且基龙棘上还长有交叉的横条。科学家推测它们的“帆”是用以调节体温,能够迅速吸收或放出热量,这也证明这些动物是变温动物而不是恒温动物。盘龙化石大多发现于北美洲和欧洲,我国至今还没有发现此类化石。
兽孔类,主要包括恐头兽类、二齿兽类及兽齿类。
恐头兽类有肉食和植食两大类型,只生存于二叠纪,没有留下后代。二齿兽类是二叠纪、三叠纪最为繁盛的类群,以植食为主。典型的二齿兽仅在上颌有两个“犬齿”。二齿兽类包括二齿兽、水龙兽、肯氏兽等,其中最有名的当数水龙兽。水龙兽曾经在地球上极为繁盛,它的足迹遍及现在的南非、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等地,可能还有澳洲。1969一1970年美国古生物学家在南极洲也发现了它
的踪影,使水龙兽更加名扬天下。作为一类非海生动物,它在各大洲的广泛分布,被认为是“大陆漂移说”的最好佐证。和水龙兽一起用来证明大陆漂移的化石证据,还有舌羊齿、中龙及犬颌兽。与啮齿类一样,有些二齿兽,如双齿兽、小头兽还能掘洞而居。古生物学家在南非卡鲁地区晚二叠世(约2.5亿年前)形成的岩石中,就偶然发现了它们令人惊叹的洞穴。这些巨大的洞穴为螺旋形,开口处直径约6厘米,螺旋向下逐渐扩大,基部约16厘米,然后伸直,其截面宽约25厘米,从原来地表到底部的“卧室”深O.5~0.7米。
兽齿类是肉食类群,包括兽头类、丽齿兽类和犬齿兽类,以犬齿兽类最为兴旺。在三叠纪早期,犬齿兽类兴起,取代了晚二叠世的兽头类和丽齿兽类。在犬齿兽中也有吃植物的,其中最特化的是三列齿兽,它们曾经被当作原始哺乳类。我国发现的卞氏兽就属于此类。犬齿兽类(不包括哺乳类)从晚三叠世一直延续到侏罗纪,甚至还有年代更晚的说法。哺乳类在三叠纪后期就从犬齿兽类中产生了,但由于化石材料的缺乏,哺乳动物确切起源于哪一种动物,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基龙
水龙兽
犬齿兽头骨及复原图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