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

蜥蜴、蛇及其近亲

发表日期:2009-09-11来源:放大 缩小
蜥蜴类和蛇类是现存爬行动物中最兴盛的类群,分布于世界大部分地区。现存蜥蜴约3 000种,而蛇类有大约2 400种。它们的身体一般是长形,体被角质鳞片。这类动物很容易从头骨结构上与别的动物区别开来,它们的头骨具有高度的活动性,在蛇中尤为突出。蜥蜴尾巴大多能够自断,断后又能再生,但断端的尾椎骨不能再生。
我们将蜥蜴类和蛇类合称为有鳞类,蛇是从蜥蜴类中演化出来的。
确切无疑的有鳞类化石,最早发现于中侏罗世。蜥蜴类在地史中刚一出现就已经多种多样了,早在晚侏罗世,就发现了有鳞类中3个类群的化石记录。结合楔齿蜥的起源时间,推测最早的有鳞类应该至少在三叠纪就已经出现。有鳞类从中侏罗世开始迅速发展,以后在早白垩世,伴随最早的蛇类的出现,这个类群又有了一次大发展。曾经普遍认为蛇起源于掘穴的蜥蜴,近年来又有人认为蛇起源于海洋,与沧龙密切相关。一般认为,现代蜥蜴中巨蜥类与蛇类最接近。蛇的祖先可能在侏罗纪就从蜥蜴中分出来,可能与巨蜥类基干类群关系最近。
蛇是爬行动物中进化最快的类群。大多数现生蛇所在的科,是在中新世才开始大量发展起来的。蛇类有红外线感受器,如存在于蝮蛇类的颊窝和大多数蟒的唇窝,它们是热敏器官,对周围环境温度变化极为敏感,能在数十厘米的距离内感知0.001摄氏度的温度变化。这样它们就能在夜间准确地判断哺乳类或鸟类的存在及位置。蛇的这类捕食行为,还有蛇的专门用来捕捉温血动物的某些头骨结构都表明,蛇的进化可能与当时哺乳动物的多样化密切相关。
现代蜥蜴中最大的要数印度尼西亚的科摩多龙(也有称科摩多巨蜥),能长到3米多,捕食鹿和猪。在澳大利亚更新世发现的巨蜥化石则有科摩多龙的两倍大。但蜥蜴中最大的还数沧龙,这是晚白垩世的一种海生蜥蜴,有的个体长度可以超过10米。沧龙有着长长的尾巴,几乎占了身体的一半长。曾经发现过几百件保存极为精美的沧龙化石,但没在成年沧龙的体内发现过幼仔,估计它们和海龟一样还得回陆地下蛋。
许多蜥蜴有躯干延长、四肢退化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蛇中发展到了极至。蛇的脊椎数目可达5 00块,尾前椎数120~454块。现代蛇基本没有了四肢:肩带和前肢完全退化,仅蟒中有后肢残余,盲蛇有腰带的残迹。人们用画蛇添足”来比喻做事多此一举。但是如果算上化石,画蛇添足就未必错误了。例如,近年来在以色列发现的9 500万年前的蛇化石,从头骨看可以归入典型的蛇类,却还保留了几乎完整的后肢。
蛇的外耳已经没有了,不过里面的方骨和镫骨还在,它们直接从地面拾取声波。声波在固体中比空气中传播要快得多,所以蛇类对地面的微弱振动极为敏感。
不少人提到蛇就会感到毛骨悚然,这一方面是害怕毒牙的伤害,另一方面是其体表色彩斑斓,让人觉得形态可憎。蜥蜴也是五颜六色,最有名的当数“变色龙”避役,它能随环境变化迅速改变体色。在遇敌害时身体胀大、迅速改变颜色,起到警戒和保护的作用。而很多毒蛇更是颜色鲜艳,身体具有色彩不同的环纹,意思是“小心点,别惹我”,真应了“打退不如吓退”的兵法精髓。早期的蛇大多靠窒息来杀死猎物,就像今天的蟒一样:缠绕在猎物胸部,逐渐收紧,直至猎物断气。
我们常用“蛇吞象”比喻贪心不足,即使最长的蛇,拉丁美洲的网蟒10米长,或最重的蛇,227千克的水蟒,也不可能吞下大象。不过这句话也有其来由,蛇口可以张开很大,达到130度角,这时候就能吞下比蛇头大几倍的食物,如眼镜蛇吃鼠、蟒蛇吞山羊等等。
有鳞类可归入鳞龙形类,这类还包括现存的楔齿蜥。楔齿蜥是爬行动物中最古老的类群之一,它的同类在2亿多年前就已经出现。楔齿蜥是当今世界上最珍稀的动物之一,仅生活在新西兰的一些小岛上。
巨蜥
蟒蛇
楔齿蜥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