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传播 >>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

偶蹄类--从蹄子到角

发表日期:2009-09-11来源:放大 缩小
对人类来说,偶蹄类大概是贡献最大的动物了。我们的肉食主要来自于猪和牛、羊;我们衣物中少不了羊或骆驼的毛绒;许多能够医治疾病的生物药物也是从这些动物身上提取的。当然,口蹄疫、疯牛病等瘟疫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威胁。
偶蹄类还是到目前为止进化得最为成功的有蹄类动物,现代大多数有蹄类动物都属于偶蹄类。偶蹄类的得名依据主要就是因为前后脚的趾数都是偶数--2个或4个,而且,脚的中轴通过第三趾和第四趾之间,身体重量也就放在第三趾和第四趾上。与曾经繁盛,如今日薄西山的奇蹄类相比,偶蹄类可谓兴旺依旧,这主要归功于它们所拥有的一系列进步性状,而其中最重要的应该归功于它们消化系统的进步。
不同的偶蹄类牙齿分化为从低冠到高冠、从带有许多小丘到带有月牙形的棱脊等多样模式,它们能够适应从杂食到草食,从取食嫩叶到取食硬草、干草等多样化的食物资源。进步的偶蹄类--骈足亚目和反刍亚目类群,还发展出了分室的胃以及相关的“反刍”习性,使得它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匆忙吞下大量的植物,然后躲到安全的地方细嚼慢咽。这也使得它们能够比奇蹄类更有效地躲避食肉猛兽的袭击。
偶蹄类可能起源于一种早已灭绝的古老有蹄类--踝节类,最早的偶蹄类发现在早始新世。此后,它们分化成包括猪亚目、骈足亚目和反刍亚目三大类群的庞大家族。
巨猪类从晚始新世一直生存到中新世。它们的样子看起来像猪,但侧趾退化,蹄子只有两趾。中新世早期的巨猪类发展到了野牛般大小。
石炭兽类是另一类古老的猪形动物,生活在有水的环境,头骨和牙齿与河马相似。
猪类在进化过程中头骨尤其是面部伸长,吻部突出,犬齿增大、变尖并向外歪曲,臼齿齿冠出现复杂的釉质褶皱,保留4趾。它们通常栖息在森林里,挖掘地下的各种植物根茎为食。猪属的最早地史记录是中新世,家猪由野猪驯化而来,我国最早的家猪发现在7 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中。
西瑞类在早渐新世起源于北美,适于奔跑,侧趾退化只有化石上的痕迹。更新世时进入南美并发展成现代的西瑞。
河马类可能在上新世晚期起源于石炭兽类,更新世曾经广泛分布于旧大陆,现在只生活在非洲热带地区的河流湖沼地带。
新兽类是从晚始新世到渐新世生存在欧洲的高度特化的猪形类,体形大小、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都像兔子。
岳齿兽类是晚始新世至上新世生存在北美大陆的一支猪形类。从始新世的原岳齿兽发展到渐新世的真岳齿兽,都是绵羊似的动物,成群地游荡在广阔的原野上。但是,渐新世的一种岳齿兽类--郊猪竟然学着爬树。
反刍亚目是偶蹄类家族中最繁盛的类群,包括鼷鹿类和有角类。
鼷鹿类起源于亚洲,如中国的古鼷鹿、脊齿鼷鹿以及北美的异鼷鹿等。经过渐新世,大部分鼷鹿类都灭绝了,仅有个别残存类群延续到现代,分布仅限于亚洲南部和非洲的热带森林里,如东方鼷鹿。
有角类是在始新世晚期从鼷鹿类中分化出来的进步反刍类,最终成为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成功、最具优势的食草动物。
这些进步反刍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头上长出各种各样的角。真正的鹿类出现在渐新世。中新世时,从鹿类中分化出长颈鹿类。有的学者考证长颈鹿就是古代的麒麟,尽管它的脖子很长,但和所有哺乳动物一样,都是由7个颈椎组成。最早的牛类也在中新世分化出来,由于适应干燥气候,习惯地球上日益发展的革本植物和大面积草原群落,它们在上新世演化成为一个庞大的类群,并一直成功地延续至今。牛类也叫洞角类,与鹿类不同,它的骨质的角的外面,还包裹了一个角质的外套。现代活跃于世界各地的各种叉角羚羊、绵羊、山羊、麝牛、羚羊和牛等都属于牛类。各种鹿类和牛类头上那些多姿多彩的犄角成为它们生存竞争,尤其是雄性进行生殖竞争时的强大武器。
白尾鹿
河马
非洲野猪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