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动物生态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9-2001年在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做博士后,2001-2002年在德国辛氏博物馆和瑞士巴塞尔博物馆做访问学者,2003-2009年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做博士后。2010年回国,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主要开展有关灵长类起源与早期演化、新生代环境演变与生物地层学、基于高精度CT技术的功能形态学、以及基于大矩阵的生物系统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关于阿喀琉斯基猴的研究,被国际同行认为是古灵长类学研究领域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首次结合高精度CT扫描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了基干阔鼻猴类类人猿头骨化石的半规管和耳蜗内模结构,进而推测其运动方式,为研究化石动物生态适应性起源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构建了有关灵长类系统演化的最大的形态学特征矩阵,参与了生命之树国际合作计划,提出有胎盘类冠类群爆发式起源于恐龙灭绝之后,把类人猿的起源时间前推了1000万年;发表了最原始的灵长类头骨化石,重建了灵长类共同祖先的生态适应方式,提出灵长类日行性起源说;提出了灵长类起源后的理论地理扩散路径,被国际同行归结为相关问题的4种理论之一。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客座研究员、卡耐基自然历史博物馆客座研究员、纽约城市大学客座教授。
灵长类和类人猿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基于高精度CT技术的精细解剖学和功能形态学、新生代环境演变与生物地层学、基于全证据大矩阵的生物系统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疆北部始新世-渐新世和渐新世-中新世陆相哺乳动物地层界线及哺乳动物群演替反映出的亚洲内陆干旱化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真灵长类起源及古新世-始新世界线附近更猴类与真灵长类在东亚的演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早-中始新世真灵长类起源与演化的研究
Ni, X., Gebo, D.L., Dagosto, M., Meng, J., Tafforeau, P., Flynn, J.J., Beard, K.C., 2013. The oldest known primate skeleton and early haplorhine evolution. Nature 498, 60-64.
Ni, X., Flynn, J.J., Wyss, A.R., 2010a. The bony labyrinth of the early platyrrhine primate Chilecebus.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59, 595-607.
Ni, X., Meng, J., Beard, K.C., Gebo, D.L., Wang, Y., Li, C., 2010b. A new tarkadectine primate from the Eocene of Inner Mongolia, China: phylogenetic and biogeographic implica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77, 247-256
Ni, X., Meng, J., Wu, W., Ye, J., 2007. A new Early Oligocene peradectine marsupial (Mammalia)from the Burqin region of Xinjiang, China. Naturwissenschaften 94, 237-241.
Ni, X., Wang, Y., Hu, Y., Li, C., 2004. A euprimate skull from the early Eocene of China. Nature 427, 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