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志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地球生物学会副理事长,《Historical Biology》和《生物进化》杂志副主编,主要从事早期脊椎动物的起源、演化及相关的生物地层、古动物地理的研究工作。2002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攻读硕士学位,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 2006年获英国皇家学会全额奖学金,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英国皇家科院院士Philip C. J. Donoghue。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 50 余篇 (含 4 篇《Nature》),专著 2 部,近 5 年发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 23 篇,包括《Nature》和《National Science Review》2 篇封面文章和1篇 Nature 亮点评述文章。近五年连续两次获得“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和“古脊椎所重大科技成果”,3次获得古脊椎所十大优秀成果, 1次获得“中国科学院 30 项具有前瞻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和“中国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2024 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2023 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级访问学者奖学金,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访学。2017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青年拔尖科学家;2016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5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4年荣获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2012年在美国获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颁发的发展中国家青年科学家奖。
长期以来一直致力有颌类的起源研究,20 年来带领团队几乎跑遍了我国古生代可能含有古鱼类化石剖面近200 个,为发现我国首个志留纪特异埋藏生物群——重庆生物群和首个泥盆纪特异埋藏生物群——广西生物群做出重要贡献,分别用了两个十年的时间,成功地解决了盔甲鱼类脑颅内部解剖和头后身体解剖两大百年难题,为脊椎动物颌的发育起源、中耳的鱼鳃起源和四肢的鳍褶起源理论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化石证据,并从功能机制上提出了有关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的新假说。这是对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的重要理论创新,将 促使生物学家重新审视现有理论模型。研究成果在2011年和2022年在《自然》杂志上分别以封面推荐和封面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被认为是演化发育生物学的经典案例,先后入选了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十几种教科书,例如《演化发育生物学》、《演化神经学》、《生命史》、《古脊椎动物学》等,曙鱼也被认为是跟提克塔利克鱼、始祖鸟、弗洛勒斯人等一样重要的生命演化的缺失环节。深入开展盔甲鱼类形态学、系统学、生物地层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目前描述盔甲鱼类属种达37个,成为命名盔甲鱼类新属种最多的古生物学者,建立了我国志留-泥盆纪以盔甲鱼类为主的生物地层对比标准,并将对比精确到种一级水平上,为重建华南板块泥盆纪华南海、志留纪扬子海以及塔里木板块的古地理、古环境提供重要依据。
响应国家“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两翼”的号召, 积极投身于科学普及工作,近 5 年发表科普 文章 43篇,受邀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贵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海洋大学等各大高校和中小学做学术报告或科普报告 2023 年担任国家自然博物馆“地球与生命演化展陈学术文本编制项目”学术专家,并完成了10万字的展陈文本;担任百度学术委员会委员,携手百度百 科,共建科学信源,组织编写百科词条 60 条,2023 年被百度授予“科普追光者”称号;2022 年《光明日报》五四青年节“科学闪耀 青春之光”励志演讲;2021 年,中国科学院“格致论道”励志演讲;2022 年《人民日报》人物专访“盖志琨:先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谈是不是有兴趣”; 2023 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杂志人物专访:“志存高远 琨玉秋霜——记青年古生物学家盖志琨”。 2022 年专著《无颌类演化史和中国化石记录》与中国古生物研究丛书的其他 7 本共同获得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21 年入选《科技日报》中国科技青年力量年度盘点;2011年入选《北京科技报》青年科学家栏目科学新锐。
教育工作简历:
2025年01月—现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员三级
2022年01月—2024年12月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研究员四级
2018年01月—2021年12月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副研一级
2015年01月—2018年12月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副研二级
2013年01月—2015年12月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副研三级
2012年01月—2013年12月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助研
2006年04月—2012年01月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地球科学系 博士
2002年09月—2005年07月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硕士
1998年09月—2002年07月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系 学士
1. 盔甲鱼类的比较解剖学研究。 带领青年研究团队传承张弥曼、朱敏院士等古鱼类学家严谨治学的传统,从事中国盔甲鱼类研究20年,分别用了两个十年的时间,致力解决盔甲鱼类脑颅解剖和头后身体解剖两大历史遗留难题,为解决有颌类关键特征的起源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化石证据,从而将人类的颌、四肢、中耳等重要的器官的演化起源又向前追溯了一步。2002—2011年,用了十年时间聚焦解决了盔甲鱼类的脑颅的解剖,主要应用大科学装置同步辐射X射线显微成像技术,对我国志留纪4.28亿多年前的盔甲鱼类曙鱼(Shuyu)的脑颅进行三维虚拟复原,前后历时5年总共完成了七件曙鱼脑颅化石的三维重建,在只有指甲大小的脑颅里,几乎重现了所有脑、感觉器官及头部神经与血管的通道。研究显示盔甲鱼类面部特征已发生关键重组与发育生物学家2002年在《Science》上建立起来的颌的发育模型非常吻合,代表了在颌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中间环节,从而为解开脊椎动物颌的起源之谜提供了关键的化石证据。研究成果在《Nature》杂志上以封面推荐文章发表后,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曙鱼的研究成为演化—发育生物学的一个经典案例,先后入选英、美、日经典教科书达10多种, 例如《演化发育生物学》、《演化神经学》、《生命史》、《古脊椎动物学》等,曙鱼也被认为是跟提克塔利克鱼、始祖鸟、弗洛勒斯人等一样重要的生命演化的缺失环节。
从2012年起,研究团队开始将目光转向了解决盔甲鱼类的头后身体的解剖这个历史难题上。由于盔甲鱼类的身体主要有软骨和零散的鳞片组成,几乎很难完整的保存为化石。在过去10年里,研究团队跑遍了中国志留—泥盆纪几乎所有可能含有盔甲鱼类化石的野外剖面200多个,最终把目光锁定在重庆、湖南和贵州三省交界的地方。终于在2020年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个具有大量鱼类完整身体保存的特异埋藏化石群——“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重现天日。在这个特异埋藏化石群里,研究团队终于找到了世界上第一个具有完整身体保存的盔甲鱼类化石灵动土家鱼! 2022年9月英国《Nature》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研究团队的系列研究成果, 其中灵动土家鱼的研究首次完整的揭示出盔甲鱼类身体的全貌。尤其令人惊讶的是,灵动土家鱼的腹部保存了一对纵贯全身的腹侧鳍褶,从头后部一直延伸到尾尖。这一发现不仅为100多年前的 “鳍褶理论”提供了最为关键的化石证据,而且与现代分子发育生物学的数据高度吻合。古生物化石证据与发育生物学的交叉印证,使得脊椎动物成对附肢的起源研究跟颌起源研究一样成为演化-发育生物学的一个经典案例。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运用计算机流体力学模拟实验和性状大数据等新的技术方法对土家鱼的腹侧鳍褶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从功能机制上提出了有关脊椎动物成对附肢起源的新假说,即成附肢的产生最初只是利用水流产生升力来抵消自身重力,而非增强推动力和控制方向。
2. 盔甲鱼类形态学、系统学、生物多样性和形态生态学研究。 20年间,先后命名或修订的盔甲鱼属种达30个,占盔甲鱼物种多样的三分之一,提出了盔甲鱼亚纲第一个基于分支系统学的分类假说, 提出了盔甲鱼类生活方式新假说,即在早泥盆世布拉格期的时候盔甲鱼已经分化出底栖、上底栖和半埋藏的三种生活方式。
3. 盔甲鱼类生物地层学研究。盔甲鱼类是我国志留纪浅水海相红层和早泥盆世碎屑岩沉积中的常见分子,其坚硬的膜质骨头甲很容易被保存成化石。中国志留纪-泥盆纪时期的盔甲鱼类化石不仅属种繁多,个体数量丰富,而且经历了几次快速的辐射演化,能够在地层对比上发挥作用。 另外, 盔甲鱼的古地理分布广泛,遍布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庆、云南、广西、四川、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 为地层的横向对比提供条件。近年来,随着盔甲鱼分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生物地层对比的意义也逐渐突出,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缺少标准化石的情况下,通过综合研究,以盔甲鱼类形态学和系统学研究为基础,为中国志留纪 “下红层”7个经典剖面和华南板块(含越南北部)早泥盆世8个经典剖面的对比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古鱼类学证据9。
4. 盔甲鱼类古动物地理学研究。盔甲鱼是一类营底栖滤食性生活的鱼类,主要生活环境为靠近古陆边缘的浅海地带,从现有的化石记录来看,特列奇早期的鱼类化石总体上沿华夏古陆和滇黔古陆边缘分布,进一步印证了在4.38亿年前的志留纪早期,我国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广大地区曾是一片广阔的海洋—扬子海。此外,盔甲鱼类头甲均扁平,缺少成对的偶鳍,表明其游泳能力较弱,扩散、迁移的能力有限,宽广的陆地和宽阔的海洋均成为其扩散、迁移的障碍,因此盔甲鱼类具有重要的古地理意义。新疆柯坪—巴楚地区的志留纪特列奇早期浅海红层中同样产有丰富的盔甲鱼类,该鱼群面貌涵盖了基干盔甲鱼类的三大类群和原始的多鳃鱼类(古木鱼科),与同时期华南地区尤其是浙江长兴、安徽巢湖一带的鱼群面貌高度一致,这不仅为华南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特列奇早期浅海红层之间的对比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表明如今相隔四千公里的两块板块,在当时可能属于同一片海域。
5.有颌类的起源与早期演化。早期有颌类主要包括志留纪—三叠纪时期的盾皮鱼类、棘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在20年的野外考察中,目前课题组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早期有颌类的化石材料,以后课题组将逐渐开展早期有颌类的形态学与系统学研究。目前已完成了对山西阳泉地区二叠纪乌拉尔世太原组钱石灰岩层中的瓣齿鲨化石的报道,这是该属牙齿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丰富了对于中国华北地区二叠纪乌拉尔世时期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大大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并为瓣齿鲨跨古特提斯洋迁徙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表明了它已经具了有跨大洋的迁徙能力,进一步支持了瓣齿鲨可能是游泳能力很强的顶级掠食者,而非原来认为的底栖食壳类。
2013-2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青年基金,浙江长兴志留纪基干盔甲鱼类脑内颅三维重建,25万,项目负责人。
2012-2015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浙江、江西志留纪基干盔甲鱼类脑颅的深入研究,17万,项目负责人。
2009-2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基金,浙江、江西志留纪基干盔甲鱼类形态学与系统学研究,项目批准号:40872020,项目的主要执行者。
2006-2010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 “地史时期海陆生物多样性的演变”,项目批准号:2006CB806400,项目组成员。
2024年:
54. Li X T,Zhang Y M,Lin X H,Zhu M,Zhao W J,Tang L Z,Shan X R*, Gai Z K* New findings of Changxingaspis (Xiushuiaspidae,Galeaspida) from the Silurian of Tarim Basin and Zhejiang Province.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DOI: 10.1111/1755-6724.15168 (共通讯作者)
53.Shan X R,ZHU M,Li Q, GAI Z K*. A taxonomical revision of'Dongfangaspis qujingensis'from the Lower Devonian of Qujing,Yunnan Province. Vertebrata Palasiatica,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40321. (通讯作者)
2023年:
52. Rong J Y,Wang Y,Tang P,Zhang X L, Gai Z K,Wei X,Zhan R B,Wang L W,Yan K,Huang B,Shan X R,Yan G Z,Lin X H,2023,Age of the Silurian Tangchiawu,Kangshan and Jukeng formations (with marine red beds) in eastern South China. Journal of Stratigraphy,47(3):237-267.(第五作者)
51. Shan X R,Lin X H,Zhang Y M,LI X T, Gai Z K*,2023,New findings of Xiyuichthys (Xiushuiaspidae,Galeaspida) from the Silurian of Jiangxi Province and Tarim Basin. Vertebrata Palasiatica, 61(4):245–260.(通讯作者)
50. Gai Z K*,Donoghue P C J*. Getting inside the oldest known vertebrate skull, 2023, Nature. 621,696-698. doi: 10.1038/d41586-023-02865-2. (第一兼通讯作者)
49. Liu,W Y, Shan X R,Lin X H,Shen Y M,Liu Y H,Zhang Z H, Gai Z K*,2023, The first Eugaleaspiforme fish from the Silurian of the Tarim Basin reveal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rim and South China blocks at 438 mya,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 628:111774, 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3.111774(通讯作者)
48. Zhang Y M, Li X T,Shan X R, Lin X T,Tan K,Li Q,Zhao W J,Tang L Z,Zhu M & Gai Z K*,2023. The first galeaspid fish (stem- gnathostomata) from the Silurian Xiushan formation of Hunan Province,China, Historical Biology,DOI: 10.1080/08912963.2023.2225083(通讯作者)
47.Shan X R,Zhao W J,and Gai Z K*,2023. A New Species of Jiangxialepis (Galeaspida) from the Lower Telychian (Silurian) of Jiangxi and its Biostratigraphic Significance.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97(2):393–403. DOI: 10.1111/1755-6724.15009 (通讯作者)
46. 张淑荣、 山显任、盖志琨*,2023, 广西南宁下泥盆统华南鱼类化石新发现 及其地层和古地理意义. 古地理学报, 25(2):341-354 (通讯作者)
45. 山显任、朱 敏、赵文金、盖志琨*,2023, 湖北武汉地区志留系下红层的古鱼类化石 及其生物古地理意义. 古地理学报,25(2):327-340 . (通讯作者)
44.Gai,Z. K.,Lin,X. H.,Shan,X. R.,Ferrón,H. G. & Donoghue,C. J. P. ,2023, Postcranial disparity of galeaspids and the evolution of swimming speeds in stem-gnathostomes. National Science Review,10(7):nwad050,doi:https://doi.org/10.1093/nsr/nwad050. (第一作者)
2022年:
43. Meng,X.-Y.,Zhu,M.,Li,Q.,& Gai,Z K* 2022. New data on the cranial anatomy of Pterogonaspis (Tridensaspidae,Galeaspida)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of Yunnan,China and its evolutionary implications. The Anatomical Record,1–14. https://doi.org/10.1002/ ar.25098. (通讯作者)
42.Gai,Z K.,Li,Q.,Ferrón,H.G. et al. 2022. Galeaspid anatomy and the origin of vertebrate paired appendages. Nature 609,959–963.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897-6(第一作者)
41.Zhu,Y A.,Li,Q.,Lu,J. Chen Y.,Wang J H, Gai,Z K et al. 2022.The oldest complete jawed vertebrates from the early Silurian of China. Nature 609,954–958.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136-8(第六作者)
40. Shan X R,Zhao W J,Lin X H,Chen Y,Li Q,Zhu M, Gai Z K. 2022. The correlations of the lower red beds of early Telychian (Llandovery,Silurian) in China from the palaeoichthyolog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Stratigraphy,46(2):138-153. DOI: 10.19839/j.cnki.dcxzz.2022.0011
39. 山显任, 赵文金, 林翔鸿, 陈阳, 李强, 朱敏, 盖志琨*. 2022. 中国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下红层对比之古鱼类化石证据. 地层学杂志. DOI: 10.19839/j.cnki.dcxzz.2022.0011(通讯作者)
38. Meng X Y,Zhu M,Wang J Q Pan Z. H., Gai Z K*., 2022. First Middle Devonian galeaspid from the Haikou Form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Vertebrata PalAsiatica. DOI: 10.19615/ j.cnki.2096-9899.220613(通讯作者)
37. Gai ZK,Zhu M,Ahlberg PE and Donoghue PCJ,2022. The Evolution of the Spiracular Region From Jawless Fishes to Tetrapods. Front. Ecol. Evol. 10:887172. doi: 10.3389/fevo.2022.887172(第一作者)
36. Sun H R, Gai Z K,Cai J C et al., 2022. Xitunaspis,a new eugaleaspid fish (Eugaleaspiformes,Galeaspida)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of Qujing,Yunnan. Vertebrata PalAsiatica. DOI: 10.19615/j.cnki.2096-9899.220412(第二作者)
35. Shan XR*, Gai ZK*,Lin XH,Chen Y,Zhu M,Zhao WJ. 2022. The oldest eugaleaspiform fishes from the Silurian red beds in Jiangxi,South China and their stratigraphic significance.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29: 105187.(共第一作者)
34. CHEN Yang, GAI Zhikun,LI Qiang,WANG Jianhua,PENG Lijian,WEI Guangbiao and ZHU Min, 2022. A New Family of Galeaspids (Jawless Stem-Gnathostomata) from the Early Silurian of Chongqing,Southwestern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96(2):430–439. DOI: 10.1111/1755-6724.14909 (第二作者)
33. X Y Meng & Z K Gai*, 2022. Falxcornus,a new genus of Tridensaspidae (Galeaspida,stem-Gnathostomata)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in Qujing,Yunnan,China, Historical Biology,DOI: 10.1080/08912963.2021.1952198(通讯作者)
32. Gai,Z K.,Jiang,WY.,Zhao,WJ. et al., 2022. Redescription of the Sanqiaspidae (Galeaspida)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of South China and its biostratigraphic significance. Palaeobio Palaeoenv 102,173–191.(第一作者)
2021年:
31. Meng X Y,Zhu M, Gai Z K*, 2021. Redescription of Nochelaspis maeandrine,the largest eugaleaspiform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of Qujing,Yunnan. Vertebrata PalAsiatica,59(4):257–272 (通讯作者)
30. Wang,H.,Dunlop J., Gai Z.-K.,Lei X.,Jarzembowski E.A.,and Wang B., 2021,First mixopterid eurypterids (Arthropoda: Chelicerata) from the lower Silurian of south China: Science Bulletin,v. 66,p. 2277–2280. (第三作者)
29. GAI Zhikun*,BAI Zhijun,LIN Xianghong,MENG Xinyuan and ZHANG Junwen, 2021. First Record of Petalodus Owen,1840 (Chondrichthyes,Petalodontidae) in the Lower Permian (Cisuralian) of China.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95(4):1057–1064. DOI: 10.1111/1755-6724.14784(第一兼通讯作者)
28. Wenyu Jiang,Min Zhu,Xiaodong Shi,Qiang Li & Zhikun Gai*,2021. Qushiaspis,a new genus of gantarostrataspid fish (galeaspida,stem-gnathostomata)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of Yunnan,China,Historical Biology,33:12,3714-3722,DOI: 10.1080/08912963.2021.1888086 (通讯作者)
2020年:
27. Shan X,Zhu M,Zhao W,Pan Z,Wang P, Gai ZK*., 2020. A new genus of sinogaleaspids (Galeaspida,stem- Gnathostomata) from the Silurian Period in Jiangxi,China. PeerJ 8:e9008 http://doi.org/10.7717/peerj.9008 (通讯作者)
26. Gai Z K,Shan X R,Sun Z X et al.,2020. A redescription of the Silurian Sinogaleaspis shankouensis(Galeaspida,stem-Gnathostomata)from Jiangxi,China. Vertebrata PalAsiatica,58(2):85–99(第一作者)
2019年:
25. LIU Yu-Hai,ZHU Min,LIN Xiang-Hong,LU Li-Wu, GAI Zhi-Kun*, 2019. A reappraisal of the Silurian galeaspids (stem-Gnathostomata) from Tarim Basin,Xinjiang. Vertebrata PalAsiatica,57(4):253–273(通讯作者)
24. Gai Z-K,Zhu M,Donoghue PC.,2019. The circulatory system of Galeaspida (Vertebrata;stemGnathostomata) revealed by synchrotron X-ray tomographic microscopy. Palaeoworld 28,441–460. (doi: 10.1016/j.palwor.2019.04.005) (第一作者)
2018年:
23. Gai ZK,Lu L,Zhao W,Zhu M,2018. New polybranchiaspiform fishes (Agnatha: Galeaspida) from the Middle Palaeozoic of China and their ecomorphological implications. PLoS ONE 13(9):e0202217.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 pone.0202217(第一作者)
22. Zhao,W.-J.,Zhu,M., Gai,Z.-K.,Pan,Z.-H.,Cui,X.-D. and Cai,J.-C. 2018. A review of Silurian fishes from north-western Hunan,China and related biostratigraphy. Acta Geologica Polonica,68 (3),475–486. Warszawa. (第三作者)
21. Gai Z K, 2018. Synchrotron X-ray tomographic microscopy reveals histology and internal structure of Galeaspida (Agnatha). Vertebrata PalAsiatica,56(2):93–105(第一兼通讯作者)
20. Liu Y H, Gai Z K,Zhu M,2017. New findings of galeaspids (Agnatha)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of Qujing,Yunnan,China. Vertebrata PalAsiatica,56(1):1–15 (第二作者)
2017年:
19. Gai ZK,Yu X,Zhu M. 2017. The evolution of the zygomatic bone from Agnatha to Tetrapoda. Anat Rec,300:16–29.(第一作者)
18. 盖志琨、朱敏,2017. 无颌类演化史与中国化石记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314.(第一作者)
2015年:
17. Gai,Z. K.,Zhu,M.,Jia,L. T.,& Zhao,W. J. 2015. A streamlined jawless fish (Galeaspida)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of Yunnan,China and its taxonomic and paleoecological implications. Vertebrata PalAsiatica,53(2),93–109.
16. 朱敏、盖志琨、刘玉海等,2015. 中国古脊椎动物志·第一卷·鱼类·第一册·无颌类.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5. Si C D, Gai Z K,Zhao W J, 2015. A new species of Siyingia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Xishancun Formation of Qujing,Yunnan. Vert PalAsiat,53: 110−122 (第二作者)
2014年:
14. Liu Y H, Gai Z K,Zhu M, 2014. The discussion on some problems in galeaspids (Agnatha). Vert PalAsiat,52:349−363 (第二作者)
13. Wang B, Gai Z K, 2014. A sea scorpion claw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of China (Chelicerata: Eurypterida). Alcheringa,38: 296–300 (第二作者)
2013年:
12. 盖志琨 朱敏,2013. 显微CT技术在古生代鱼类研究中的应用,生命科学,第25卷 第8期:779–786(第一兼通讯作者)
2012年:
11. Gai Z K,Zhu M, 2012. The origin of the vertebrate jaw: intersection between developmental biology-based model and fossil evidence. Chin Sci Bull,57(30):3819–3828(第一作者)
10. 盖志琨 朱敏,2012. 颌的起源: 发育生物学假说与化石实证的交叉.科学通报,57(30):3819–3828(第一作者)
9. Zhu M,Liu Y H,Jia,L T, Gai Z K, 2012. A new genus of eugaleaspidiforms (Agnatha: Galeaspida) from the Ludlow,Silurian of Qujing,Yunnan,southwestern China. Vert PalAsiat,50: 1−7
2011年:
8. Gai Z K,Donoghue P C J,Zhu M et al.,2011. Fossil jawless fish from China foreshadows early jawed vertebrate anatomy. Nature,476: 324–327(第一作者)
7. Gai,Z. K.,2012. The cranial anatomy of Galeaspida (Agnatha) and the origin of jawed vertebrates,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Bristol,1-400. (第一作者)
2007年:
6. Gai Z K,Zhu M, 2007. First discovery of Huananaspidae from the Xishanchun Formation (Lochkovian,Devonian) of Yunnan,China. Vert PalAsiat,45: 1−12(第一作者)
5. Zhu M, Gai Z K, 2006.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galeaspids (Agnatha). Front. Biol. China 2007,2(1):1–19 DOI 10.1007/s00000-000-0000-0. Selected from Vertebrata PalAsiatica 2006,44 (1):1−27(第一作者)
2006年:
4. Zhu M, Gai Z K, 2006.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galeaspids (Agnatha). Vert PalAsiat,44: 1−27
2005年:
3. Gai,Z.K.,Zhu,M.,Zhao,W.J., 2005. New material of eugaleaspids from the Silurian of Changxing,Zhejiang,China,with a discussion on the eugaleaspid phylogeny. Vert PalAsiatica 43 (1),61–75 (in Chinese,with English summary). (第一作者)
2. Wang J Q, Gai Z K,Zhu M, 2005. A new species of Macrothyraspis (Galeaspida,Agnatha) from Wenshan,Yunnan,China. Vert PalAsiat,43(4):304~311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
1. Gai Z K,Zhu M, 2005. A new genus of eugaleaspids(Galeaspida,Agnatha)from the Silurian of Anji,Zhejiang,China. Vert PalAsiat,43(3):165~174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summary) (第一作者)
2024 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2023 获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级访问学者奖学金,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访学。
2022 研究成果入选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和《地质学报》创刊100周年2019-2021年度优秀论文。
2021 入选科技日报2021年中国科技的青年力量
2021,2017 《无颌类演化史与中国化石记录》作为《中国古生物研究丛书》之一,先后获得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和第十五届“上海图书奖”特等奖。
2017年 入选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青年拔尖科学家项目。
2016年 早期脊椎动物演化团队入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2015年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
2015年 在西安获北京同步辐射装置用户学术年会暨专家会获优秀海报奖。
2014年 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
2013年 入选美国《新科学家》杂志(2904期)封面故事。
2012年 在美国获国际古脊椎动物学会(SVP)颁发的发展中国家青年科学家奖。
2012年 在台湾获第一届亚太地区发育生物学大会旅行奖和优秀海报奖。
2011年 入选北京科技报青年科学家栏目科学新锐。
2011年 获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进化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赴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加第71届北美古脊椎动物年会,并作学术报告。
2008年 获欧盟支持的综合研究计划奖学金-SYNTHESYS, 在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短期访问。
2008年 获15届日本发育生物中心年会旅行奖,赴日本神户日本发育生物中心做学术报告。
2007年 获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瑞典国际发展合作基金(SIDA)联合资助的国际地学计划(IGCP 491)奖学金资助,赴瑞典乌普萨拉参加第11届国际早期脊椎动物年会,并作学术报告。
2007年 获布里斯托大学校友奖学金赴法国巴黎参加第8届脊椎动物形态大会,并作学术报告。
2006年 获英国皇家学会“多萝西.霍特金博士奖学(DHPAs)”。
科普文章:
2024年
44. 盖志琨 山显任 我国浙江长兴和新疆塔里木盆地 发现4.38 亿年前长兴鱼(Changxingaspis),《化石》,2024,第4期:7-12
43. 山显任 盖志琨 新化石发现揭开4 亿多年前“曲靖东方鱼”身份之谜 《化石》,2024年,第3期:21-26
42. 盖志琨 山显任 我国华南志留系首现4.38亿年前 西 域 鱼(Xiyuichthys)的踪 迹,《化石》,2024,第2期:19-23
41. 刘文煜 山显任 盖志琨 远古“寻亲”: 在塔里木盆地发现4.38亿年前江夏鱼的“亲兄弟” ,《化石》,2024,第1期:19-23
2023年
40. 盖志琨 记录 地球历史的地层万卷书,国际古地理学会微信公众号, 地质剖面 | 国内篇(2),2023-12-13上线,(阅读 3.1 万)
39. 盖志琨 林翔鸿 4.1亿年前九尾狐甲鱼揭示早期鱼类游泳速度的演化,《化石》,2023, 第4期:10-17
38. 盖志琨 张雨萌 山显任 我国湖南张家界秀山组首次发现约4.38亿年前 盔甲鱼类——眼镜蛇大庸鱼,《化石》,2023, 第3期:75-80
37. 山显任 盖志琨 再破一案!江夏鱼“三弟”惊现4000公里之外,“罪魁祸首”竟然是板块漂移!《中国科普博览》,2023-10-12
36. 山显任 盖志琨 你用来干饭的牙齿,很久之前或许是鱼鳞!《中国科普博览》,2023-09-20上线
35. 张雨萌 盖志琨 耳朵前有小洞?这是鱼类祖先留给你的纪念。《中国科普博览》,2023- 07-19上线
34. 山显任 盖志琨 高考结束了,想要报个古生物学玩推理吗? 《中国科普博览》,2023-06-13上线
33. 盖志琨 孟馨媛 薪 火 相 传 3 0 年 ,玉 海 翼 角 鱼 再 现 古 鱼 王 国——谨以此文献给盔甲鱼类研究的奠基人刘玉海先生,《化石》,2023, 第1期:12-19. 憨化蜜 盖志琨 首个来自布拉格期的真盔甲鱼——徐家冲真盔甲鱼。《曲靖日报》,2023-01-07 第9版。
林翔鸿,盖志琨 华南海上的“神行太保”——九尾狐甲鱼。《曲靖日报》,2023-04-17 第7版。
张淑荣 盖志琨 那块缺失的“拼图”—丘比特华南鱼。《曲靖日报》,2023-05-10 第7版。
山显任 盖志琨 失散了4.38亿年的古鱼兄弟——九江江夏鱼。《曲靖日报》,2023-05-22 第7版。
山显任 盖志琨 一条以“亚洲”命名的盔甲鱼——梁氏亚洲鱼。《曲靖日报》,2023-05-30 第7版。
张雨萌 盖志琨 我国秀山组首次发现的盔甲鱼类——眼镜蛇大庸鱼。《曲靖日报》,2023-07-12 第7版。
昝朝耀 盖志琨 拥有最古老脑颅的盔甲鱼——顾氏长兴鱼。《曲靖日报》,2023-07-17 第7版。
昝朝耀 盖志琨 两地一同命名的鱼——云南龙门山鱼。《曲靖日报》,2023-07-26 第7版。
昝朝耀 盖志琨 来自志留纪的精灵——珍奇秀甲鱼。《曲靖日报》,2023-08-08 第7版。
昝朝耀 盖志琨 作得琵琶声入云——长吻古木鱼。《曲靖日报》,2023-09-18 第7版。
刘文煜 盖志琨 江夏鱼“老三”—戎氏江夏鱼惊现塔里木盆地。《曲靖日报》,2023-10-19 第7版。
昝朝耀 盖志琨 拥有最古老的三维保存的脊椎动物脑颅的鱼——美洲显褶鱼。《曲靖日报》,2023-11-06 第7版。
2022年
32. 盖志琨 孟馨媛 这些鱼的动脉和食道,居然会“漂移”?,《科普中国》,2022,
31. 盖志琨 长达200年的解谜过程:鱼类曾经用我们的耳朵来呼吸,《科学大院》,2022, https://mp.weixin.qq.com/s/uD1J9UwgftLwsWJnpjkYbw.
30. 盖志琨,我们的四肢从哪儿来 ,《前沿科学》,2022,第3期:67-71.
29. 盖志琨,我们的耳朵曾经是鱼类的鳃,《科学》,2022,第6期:29-33.
28. 盖志琨 山显任,今之桑田,昔为沧海——古鱼类化石印证长江流域曾存在古海洋,《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2022,第4期:4-11.
27. 盖志琨,讷于言,敏于行——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古鱼类学家朱敏,《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2022,第2期:46-51.
26. 盖志琨 孟馨媛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首次发现3.9亿年前 中泥盆世盔甲鱼类—东方鱼,《化石》,2022,第4期.
25. 林翔鸿 盖志琨,2.9亿年前的史前巨鲨—瓣齿鲨,《化石》,2022,第3期:68-77.
24. 山显任 盖志琨 赵文金,中国江西首次发现4.38亿年前最古老的真盔甲鱼类,《化石》,2022,第2期:77-80.
23. 盖志琨,曲靖"古鱼王国"盔甲鱼的"十八般兵器"(续). 《化石》, 2022,第1期:35-45.
王紫 盖志琨 头顶开天窗的盔甲鱼——长角大窗鱼。《曲靖日报》,2022-12-15 第9版。
姜杭云 盖志琨 集万千错爱于一身——廖角山多鳃鱼。《曲靖日报》,2022-12-12 第9版。
张雨萌 盖志琨 第一条以“中华”命名的盔甲鱼—山口中华盔甲鱼。《曲靖日报》,2022-12-19 第9版。
李旭彤 盖志琨 一条被重新命名的真盔甲鱼——西坑裂吻鱼。《曲靖日报》,2022-12-26 第9版。
2021年
22. 盖志琨,曲靖"古鱼王国"盔甲鱼的"十八般兵器". 《化石》,2021(4):2-9. DOI:10.3969/j.issn.1000-3185.2021.04.002.
21. 盖志琨,中国首次发现4.3亿年前盔甲鱼的恐怖噩梦—恐鲎. 《化石》, 2021(4):79-80. DOI:10.3969/j.issn.1000-3185.2021.04.018.
20. 盖志琨,云南曲靖首次发现4.1亿年前游动的"三叉戟"——长吻三歧鱼[J].化石,2021(3):73-75. DOI:10.3969/j.issn.1000-3185.2021.03.016.
2014年
19.盖志琨, 澳大利亚原始而独特的脊椎动物们(二),《恐龙》,2014,第四期。
18. 盖志琨, 澳大利亚原始而独特的脊椎动物们(一),《恐龙》,2014,第三期。
17. 盖志琨,分工:人类崛起的关键,《 环球科学》,2014。第106期。
2013年
16. 盖志琨,寻找生命演化的缺失环节(上),《恐龙》,2013,第3期。
15. 盖志琨, 寻找生命演化的缺失环节(下),《恐龙》,2013,第4期。
14. 盖志琨 史爱娟, 鱼类生殖策略漫, 《化石》,2013,第4期。
13. 盖志琨,胎生真的是从哺乳动物开始的吗?——3.8亿年前的鱼化石改写脊椎动物的胎生历史,《化石》,2013,第3期。
12. 王俊卿、盖志琨, 塔里木盆地是从哪里来的?——鱼化石会告诉你,《化石》,2013,第3期。
11. 王俊卿、盖志琨、赵文金,滇东,古生代鱼类研究的发祥地——纪念中国第一篇古生代鱼类文章发表一百周年,《化石》,2012,第1期。
10. 盖志琨,地球生物学论坛——深时全球变化与生态系演化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化石》,2012,第3期。
09. 盖志琨,西夏行--记我的第一次野外考察,《化石》,2006,第1期。
08. 盖志琨,无颌的世界,《化石》,2006,第3期。
07. 盖志琨,内鼻孔的起源,《化石》,2005,第2期。
06. 盖志琨,大自然的神奇杰作--偕老同穴,《化石》,2005,第3期。
05. 盖志琨,鸟类中的陆地霸主—恐鸟,《化石》,2005,第4期。
04. 盖志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新发现,《百科知识》,2005,第7期。
03. 盖志琨,神奇的海绵世界,《百科知识》,2005,第9期。
02.盖志琨,没有脊梁骨的动物—棘皮动物,《百科知识》,2005,第13期。
01.盖志琨,恐龙拾趣,《化石》,2004,第4期。
科普译著:
03. 盖志琨,常文昭,《消逝的恐龙》, 科普译作,畅销书, 2004, 北京少儿出版社。
02.盖志琨,常文昭,《魔鬼头脑训练营》, 科普译作,畅销书,2004, 北京少儿出版社。
01.盖志琨,常文昭,《体验恐龙》、科普译作,畅销书, 2004, 北京少儿出版社。
科普演讲:
人物专访:
【人民日报】:盖志琨:“先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谈是不是有兴趣”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志存高远 琨玉秋霜——记青年古生物学家盖志琨
媒体报道:
2023-12-12【央视新闻直播间】:江西武宁发现4.38亿年前西域鱼踪迹
2023-10-10【湖南卫视新闻大求真】:牙齿是从鱼鳞演化而来的吗?
2023-07-07【斑马百科看世界】挖一挖化石,探秘地球历史
2023-05-12【央视新闻直播间】:我国科学家发现 4.38 亿年前古鱼类新属种
2022-07-09【央视新闻直播间】:古鱼类化石印证4亿年前长江流域曾是海洋
【央视新闻联播】:江西发现4.38亿年前最古老的真盔甲鱼类化石
【央视新闻直播间】“古鱼王国”发现4.1亿年前最原始鸭吻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