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科院委员会第六支社与古脊椎所

  九三学社中国科学院委员会第六支社是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简称古脊椎所)的社员为主组成的一个支社。六支社的发展是紧密跟随古脊椎所的发展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建国前。 

  杨钟健先生早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就曾参加许多进步的学生团体活动,并于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7年他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地质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同年裴文中先生从北京大学毕业,二人同时进入古脊椎所的前身——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工作。杨钟健先生负责在全国各地发掘古脊椎动物化石及研究工作,1929年后期起裴文中先生接替杨老负责周口店遗址的发掘工作,并在1929122日发现了第一件北京猿人头盖骨,在从猿人洞打包带回修理室的堆积中又清理出一件头盖骨。贾兰坡先生于1931年入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参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工作。贾兰坡先生在裴文中先生1935年赴法留学后接替周口店遗址发掘的主持工作,他在193611月连续发现了另外三件头盖骨。杨钟健在魏敦瑞离开中国后接任新生代研究室主任。抗日战争后期,一批文化教育界、自然科学界学者继承并发扬五四运动的爱国精神,以民主、科学为宗旨,在中国共产党支持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下,在重庆发起民主科学座谈会,自然科学座谈会的学者也陆续加入。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194593日,民主科学座谈会召开扩大会议,并更名为九三座谈会。194654日,改建为九三学社。裴文中先生在北大医学院教授方亮的介绍下于1946年加入九三学社,成为古脊椎所历史上第一位九三学社社员。 

  新中国成立后,贾兰坡先生于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杨钟健先生于1951年在许德珩教授和孙云铸教授的介绍下加入九三学社。1953年新生代研究室改为古脊椎动物研究室,杨钟健续任主任。杨钟健先生和裴文中先生于1955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在杨钟健先生的努力下,从美国理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周明镇先生于1952年从山东大学来到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参与创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1959年起主持领导中苏中亚古生物考察,后来主持华南红层考察。在杨老的介绍下,刘宪亭于1955年入社,周明镇于1956年入社。在杨钟健、裴文中、贾兰坡、周明镇、吴汝康、刘宪亭等前辈的努力下,1957年建立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1959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钟健任所长。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九三学社在中科院的机构是支社,下设小组。古脊椎所、地质所和植物所的社员组成了一个小组。据刘宪亭先生的回忆,这个小组当时是中科院京区唯一的“九三”小组。组长是杨钟健,联络员是刘宪亭,成员有尹赞勋、侯德封、李朴、裴文中、贾兰坡、周明镇、徐仁。 

  由于九三学社早期活动内容的主题是科学与民主,对社员的定位比较高,加上五十年代“反右”运动的影响,组织建设比较低调,活动范围和规模都很小。而“文革”期间则停止了活动和发展。 

  “文革”结束后,九三学社于1977年恢复了活动和发展,中科院京区小组也恢复了活动和发展。在贾兰坡先生和周明镇先生的影响下,有很多朋友要求加入九三学社。1979年由贾兰坡先生介绍,吸收了北京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甄朔南先生入社。贾兰坡先生和周明镇先生于1980年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贾兰坡先生还于1994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6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周明镇先生在1983—1992年间当选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93年获得有“古脊椎动物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罗美尔—辛普森奖章。随后贾老与周先生又介绍古脊椎所五位副研究员以上的科技人员入社。由于社员人数的增加,九三学社在中科院的小组也由一个扩增到好几个,根据社员人数以一个所或若干所组成一个小组。地质所和植物所的社员也成立了各自的小组。卫奇同志自1983年至1986年接任第二任九三古脊椎所小组长的工作。卫奇同志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其后成为贾兰坡先生的研究生进入古脊椎所,并于1972年赴泥河湾盆地考察。先后发现了许家窑—侯家窑遗址、东谷坨遗址、黑土沟遗址等。其中许家窑—侯家窑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卫奇任组长期间于1985年由周明镇和贾兰坡先生介绍欧阳涟同志入社。1987年至1990年由欧阳涟接任第三任小组长的工作,袁振新入社后任副组长。“文革”结束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支社的发展规模加速,最多的时候在1987年,一年内发展了5位社员,在所里成为成员最多的民主党派。 

  改革开放后因九三学社的组织发展较快,中科院各小组的九三成员逐渐增多,为了便于管理,中科院支社负责人刘友樵先生于19906月前召集了各个小组的负责人开会,学习了社市委关于组织调整的文件,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定于1990616日在中关村科学礼堂召开全院社员大会,宣布九三学社中科院委员会的成立。从这天起,下属的各个小组均相应更改为支社并以数码编排各个支社的名称。从此九三学社中科院古脊椎所小组便成为中科院第六支社,欧阳涟组长成为支社的第一任主委。欧阳涟同志担任主委期间做了三件最突出事情:一,尊重老科学家,对老弱者,支社组织上门拜望,送生日问候。在所里我们邀请了九三学社的书法大师启功为贾兰坡院士过生日。二,请学界知名人士在所里作学术报告,全所参加。三,我们所全所响应并参与九三学社对偏远山区贫困儿童的学习支援,有物出物,有钱出钱。活动第一次是捐书,第二次是捐物和钱。因我所全所都热情捐物捐款,包括所长和书记都亲自送物表示支持,那时六支社在九三北京市委是最响亮的单位(捐赠的物件堆满当时的会议厅)。所以六支社曾是支援受灾贫困地区(包括希望小学)的模范单位,被评为优秀支社。灾区人们很感谢支社的善举,当时九三北京市委给支社一个名额回访灾区人民,支社委托王志苗同志去云南受灾地区进行回访。1999年支社获得过院委500元的奖金用来支持支社的活动。此外,支社于上世纪90年代积极响应推广全民健身运动(1995629日,人民日报)学习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另一位社员,支社的宣传委员徐钦琦同志发扬九三学社科学民主与精神参与组织“天地生人”讲座,邀请学界知名人士在所里做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和人类学方面的报告,拓展大家的视野和思路。徐钦琦同志还于1992年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三等奖。韩德芬与刘宪亭同志也分别于1993年和1994年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那时中科院委员会把半导体所的黄昆院士分配到六支社。黄昆院士于1957年加入九三学社,20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改革开放后支社的发展规模保持着较快的速度,1994年一年内发展了4位社员,支社社员总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30位。1997年起为了突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院统战部门的协调,要求支社的发展速度控制在每年不超过一位社员。 

  支社还关注对青年社员的培养。1999年支社推选青年社员王元青同志担任六支社主委,他在同年担任古脊椎所业务副所长。支社另一位青年社员董军社同志也在1999年担任古脊椎所的行政副所长,共同参与领导古脊椎所的知识创新工程。后来王元青同志还当选第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董军社同志还在2001年至2005年赴西藏挂职,任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2006—2014年回所后续任古脊椎所副所长。新世纪以来,王元青和王原于2003年获得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于200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王原同志2017年获人社部等四部委颁发的全国创新争先奖。其他支社社员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用不同的方式为古脊椎所的发展做出贡献。

  目前支社有社员27名,其中21名来自古脊椎所,1名从古脊椎所外调至国科大,3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的(2001年以前隶属古脊椎所),1名中科院软件所的,还有1名是院外北京市的。目前仍然是古脊椎所中成员最多的民主党派。本支社将继续发扬“九三”精神,为古脊椎所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九三学社中国科学院委员会第六支社供稿 

附件下载: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42号 邮编:100044 Email:bgs@ivpp.ac.cn
技术支持:青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