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博士后出站报告(马姣)

发表日期:2021-09-16来源:放大 缩小
  报告题目:临夏盆地十里墩和龙担动物群马科动物的古生态与演化
  合作导师:邓涛
  评审委员会主席:李小强
  委员:邓涛、王昌燧、李茜、王世骐
  时间地点:2021年9月22日(星期三)上午9:00六楼谈古斋
  内容简介:
  在55 Ma的演化史中,马科动物的齿冠逐渐增高,体型增大,且趾数减少。这些演化趋势皆与马科动物的摄食行为和栖息环境等古生态面貌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十里墩动物群中共生的三种三趾马和龙担动物群中共生的两种马科动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对两个动物群开展了哺乳动物牙釉质的碳氧同位素分析。研究发现两个动物群中不同种类的三趾马之间清晰的生态位差异,尤其是同属于长鼻三趾马亚属的两个种Hipparion pater和Hipparion sinense在上新世和更新世早期都有显著最高的δ13C值,与其他所有类群的数值都存在统计学上极显著的差异,说明其占据着最开阔的环境,以粗糙的草类资源为食。通过对比冠高指数、褶皱频率和体重等形态学参数,我们发现H. pater和H. sinense在各自生活的时期都是形态上相对最进步的种类,二者的颊齿齿冠最高且褶皱复杂,体型巨大。长鼻三趾马亚属的古生态,与以往根据其鼻吻部特征推测的沼泽森林型生态位相悖,证明马科动物鼻吻部的特征可能跟摄食行为关联不大。

  此外,二十三个序列取样个体的同位素序列数据,揭示出了临夏盆地从上新世早期至现代持续存在的东亚夏季风信号,但上新世早期的季风信号比更新世早期更强。由此可见,长鼻三趾马亚属从温暖湿润的上新世暖期就演化出了对开阔环境和粗糙草类资源的预适应,帮助其成功延续至更新世。而与其共生的西瓦三趾马和垂鼻三趾马亚属,则可能因为食物结构中草类资源所占的比重较低而无法适应接下来干冷动荡的环境,丧失了原本的生态位而走向灭绝。本研究深入探讨了马科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态类型和古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古生态对马科动物的形态、演化分布及成种的重要意义,为马科动物内部广泛存在的多类群共生现象提供了来自化石材料的定量证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