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目是新生代的一类以肉食性为主的哺乳动物,可分为犬形亚目和猫形亚目;犬形亚目不仅涵盖现存的犬、鼬、熊、鳍脚类等,也包括已灭绝的犬熊、细齿兽等门类。犬熊和半熊都是已灭绝早期食肉类:犬熊科(Amphicyonidae,俗称bear-dog),顾名思义其形态兼具有熊和犬的特征,被认为和熊科的关系接近、属于熊形下目(Arctoidea),或是位于整个犬形亚目的基干位置;半熊亚科(Hemicyoninae,俗称dog-bear)是最早的熊科支系,形态原始似犬、擅长奔跑。最早的犬熊发现于中始新世,而最早的熊类化石发现于早渐新世,早期个体通常较小;二者主要分布在北美和欧洲,亚洲的报道较少,且多集中在中新世。
内蒙古二连盆地沉积了几乎连续的从晚古新世到渐新世的地层,其中丰富的始新世哺乳动物群成为始新世亚洲哺乳动物分期的基础。在二连盆地发现的肉食性哺乳动物化石中,虽然过去有不少中兽类、肉齿类的相关报道,但食肉类的报道极为稀少。
2019年,在内蒙古二连盆地沙拉木伦地区晚始新世巴润绍组,发现了一件保存有犬齿、p4和m1的几乎完整的食肉类左侧下颌。新标本以大体型(下颌的长度约24cm,与现生棕熊(Ursus arctos)相近)、深下颌、极度退化的前臼齿、适于切割的m1且具呈矛状的下前尖、m2-3不退化等特点,不同于任何早期犬熊及熊类的已知属种,故将其命名为邱氏矛犬熊(Lonchocyon qiui gen. et sp. nov.),属名来源于呈矛状的m1下前尖,种名献给为食肉类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邱占祥院士。
邱氏矛犬熊的m1下后尖位置靠前,符合犬熊类的一般特征; m1跟座浅盆状,是早期熊类的特征;具有微弱的咬肌前窝(premasseteric fossa)痕迹,而咬肌前窝是进步半熊及部分中-晚中新世犬熊才有的特征;小而明显的边缘突(marginal process),是大熊猫及熊科中可能出现的结构;而极度退化的前臼齿,通常在晚中新世或上新世的犬熊及熊类中才开始出现。邱氏矛犬熊是否应归入于犬熊类或是半熊类还有待于更完整标本的发现,但它的众多特点显示,其应是犬形亚目在亚洲的一个早期分支。通过对邱氏矛犬熊裂齿形态和下颌的beam分析,显示其具有较为原始的高食肉性,犬齿能提供强大的咬合力,m1的三角座适于切割,而跟座和紧随其后的m2-3仍具有研磨功能。与现生食肉类相比,推测比灰狼(Canis lupus)更偏好食肉,但不如纯食肉性的大型猫科(如狮(Panthera leo))。
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地球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的专辑《始新世-渐新世之交陆相环境中的生物群转变》(Biotic Changes in Terrestrial Environments around the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中科院古脊椎所张欣玥博士生为文章第一作者、白滨和王元青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本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 类) (编号:XDB 26000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2272011, 41572021, 41672014)联合资助。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3389/feart.2023.1137891
图1:内蒙古二连盆地古近纪化石地点以及化石发现的野外露头和原始埋藏状况
图2:邱氏矛犬熊(Lonchocyon qiui gen. et sp. nov.,IVPP V 28616)下颌带犬齿、p4和m1的颊侧、舌侧、冠面视图
图3:邱氏矛犬熊与灰狼、棕熊、狮、鬣狗下颌受力情况对比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