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内蒙古发现窃蛋龙类恐龙新属种——百年鸳鸯龙

发表日期:2024-12-10来源:放大 缩小

窃蛋龙类恐龙是一类形态特化的兽脚类恐龙,与鸟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窃蛋龙类至今已命名超过40个属种,其中既包括切齿龙、尾羽龙等早期分异类群,也包括白垩纪末期丰富多样的近颌龙科和窃蛋龙科成员。研究窃蛋龙类恐龙对理解非鸟兽脚类恐龙向鸟类的演化历程,以及恐龙形态和生态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等单位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杂志线上发表,该成果报道了在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左旗毛儿图化石地点发现的一种早白垩世窃蛋龙类恐龙新属种——百年鸳鸯龙(Yuanyanglong bainian)。

图1. 百年鸳鸯龙化石标本,包含两个个体(PV 02476-1PV 02476-2)(郝明泽 供图)

2021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等单位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毛儿图-大水沟地区开展联合野外科学考察活动,在毛儿图下白垩统庙沟组地层中发现了这件化石。该化石标本包含两个埋藏在一起的个体,其中正型标本(PV 02476-1)有部分椎骨、肋骨,部分肩带、前肢,较完整的腰带及部分后肢;归入标本(PV 02476-2)则包括一不完整的头部,腹面暴露的部分背椎、荐椎与腰带及部分后肢。此外,正型标本的体腔内还保存了胃石。

经研究对比,发现其形态学特征组合区别于其他已知的窃蛋龙类成员,代表了一个较小型的窃蛋龙类新类群。由于化石标本中包含两个个体,令人想起“得成比目何辞死”的鸳鸯,故以“鸳鸯”作为属名;种名“百年”则纪念窃蛋龙类恐龙命名一百周年(1924年首次命名窃蛋龙类恐龙纤瘦纤手龙和嗜角窃蛋龙)。

图2. 百年鸳鸯龙正型标本(PV 02476-1)中保存的胃石(郝明泽 供图)

基于简约法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百年鸳鸯龙是一种较早分异的窃蛋龙类,但比先前已知的早分异窃蛋龙类分异更晚,与拟鸟龙科和近颌龙超科共同组成的单系构成姐妹群。百年鸳鸯龙的后肢比例修长,胫跗骨、跗跖骨愈合,且具有窄足型的跖骨——这些特征普遍被认为指示灵活而善于奔跑的运动模式。然而,其髂骨的髋臼后突却比例极短。髋臼后突是大量后肢伸肌的附着位置,因此这一区域的退化可能意味着百年鸳鸯龙的奔跑相关肌肉不太发达,奔跑能力可能并不出色。在现生鸟类中,较长的后肢远端骨骼与较短的髋臼后突的特征组合常见于涉禽,暗示百年鸳鸯龙可能适应于涉水习性。

百年鸳鸯龙体腔内保存的胃石由大量小颗粒汇集成一堆,与尾羽龙、中国似鸟龙、泥潭龙等其他兽脚类恐龙,以及部分现代鸟类的胃石模式相似,具有研磨功能。目前,窃蛋龙类中此类胃石证据仅发现于尾羽龙及这件百年鸳鸯龙化石,而未见于更晚分异的类群。这一现象可能暗示了窃蛋龙类早、晚分异类群在处理食物方式上的差异,即早期分异类群进食后需要胃石协助消化,而晚分异类群的颌部更加特化,可以直接使用口腔高效处理食物,不必再借助胃石进行消化。

图3. 百年鸳鸯龙的系统发育位置(郝明泽 供图)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毛儿图化石地点的科考工作始于1959年的中-苏联合科学考察,此前已研究并命名了鲨齿龙类的毛儿图鲨鱼齿龙、禽龙类的戈壁原巴克龙和甲龙类的屈眼戈壁龙。百年鸳鸯龙是这一化石点发现的第四种恐龙,表明毛尔图地区在早白垩世晚期不仅生存有大型恐龙,同时也有窃蛋龙类这种占据独特生态位的小型似鸟恐龙,为了解当时的恐龙生态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所博士研究生郝明泽,通讯作者为徐星研究员,其他作者还包括裴睿、赵祺、J. Logan King,内蒙古自然博物馆的李陟宇、王志利、王姝琼、清格勒,以及内蒙古地调院的马飞敏。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兴滇英才支持计划的资助。

图4. 百年鸳鸯龙复原图(任名卉 绘图)

图5. 百年鸳鸯龙三维建模复原(于欣 供图)


论文链接:http://dx.doi.org/10.1016/j.cretres.2024.106023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