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云南禄丰发现早侏罗世蜥脚型类一新种——岳氏星宿龙

发表日期:2025-02-14来源:放大 缩小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硏究所、中国地质博物馆和禄丰市自然资源局等单位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杂志线上发表。该成果报道了云南禄丰地区发现的一早侏罗世蜥脚型类恐龙新种——岳氏星宿龙(Xingxiulong yueorum)。这也是2025年命名的第一种中国恐龙。

岳氏星宿龙骨骼及素描图,比例尺为20厘米

星宿龙的模式种为程氏星宿龙,于2017年被命名报道。其模式标本保存了3个个体,因发育有四节荐椎和独特的腰带结构而区别于其他的早期蜥脚型类。岳氏星宿龙是2015年在禄丰市区北面的二钻山发现的,层位为禄丰组张家坳段的上部。目前标本保存于原地修建的小型展馆二钻山一号馆中。该化石标本为一保存较为完好的头后骨骼,保存了第二节背椎到第二十节尾椎的完整序列,此外还有左侧肩胛骨以及几乎完整的腰带和后肢。

经过研究对比发现,该标本同样发育四节荐椎,这与星宿龙属的特征相似,但与模式种程氏星宿龙(Xingxiulong chengi)相比,该标本又具有一些不同之处,如距骨背缘平直、第五趾存在两个骨化的趾节;体型上,程氏星宿龙全长在4-5米(最大个体的股骨长度为56厘米),而岳氏星宿龙的体长估测为8-10米(股骨长度为78厘米,与禄丰其他较大体型的蜥脚型类相当)。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也表明了新标本与程氏星宿龙为姊妹群关系。故将其定为星宿龙属的一新种——岳氏星宿龙,种名献给多年来为禄丰恐龙化石修复和保护做出突出贡献的岳氏一家。

包含岳氏星宿龙的系统发育树,红色字体为岳氏星宿龙

岳氏星宿龙的发现,再次表明从早期的非蜥脚类蜥脚型类到蜥脚类的演化上,荐椎数量的增加并非是蜥脚类演化支所独有的。目前的报道中分属于不同演化支的早期分化蜥脚型类类群存在过和早期蜥脚类(如蜀龙)一样发育四节荐椎的情形。该特征可能与适应增大的体型以及可能的四足行走提供更好的骨骼支撑有关。

岳氏星宿龙的腰带结构,比例尺为5厘米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等项目的支持。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生陈湘远,通讯作者为古脊椎所尤海鲁硏究员和中国地质博物馆的王娅明高级工程师,其他作者还包括古脊椎所张茜楠副研究员和禄丰市自然资源局恐龙化石保护研究中心王涛主任。


论文链接: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8912963.2025.2458130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