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广西福兰遗址考古新发现:揭示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生业经济与植物利用模式

发表日期:2025-02-17来源:放大 缩小

广西田东县福兰遗址考古研究得到重要进展。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等单位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遗址中出土的微体植物遗存与炭化壳斗科果实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广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的生业经济模式及植物利用方式,为理解该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

福兰遗址位于广西百色市林逢镇福兰村,地处右江右岸第一阶地前缘,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于2010年至2011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800多件石器、陶器等遗物,还有炭化果实与少量动物遗存。

研究团队综合运用年代学、形态学和微体植物分析等多学科手段,对遗址出土的炭化植物遗存、陶片及石器等遗物进行研究。经年代测试,确定福兰遗址距今约5900 - 5732年,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研究结果显示,该遗址的灰坑中出土了大量炭化壳斗科果实,该发现在广西地区尚属首例。通过对壳斗科果实遗存的Micro CT扫描分析,发现其内部存在孔洞,表明这些曾被人类烧制加工。此外,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遗址中出土的壳斗科果实遗存形态与广西地区壳斗科植物建群种锥属的苦槠最为接近。

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医学中这类果实被认为具有通气解暑、去滞化瘀的功效,特别对痢疾和腹泻有独到的疗效。全新世中期人类在广西地区生存正需要面对大暖期温热的气候、早期渔猎带来的卫生问题。食用这些果实,很可能在很大程度提升了当时人类的生活质量。

通过福兰遗址地层、陶器及石器中的植硅体分析,进一步确认了当时人类对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综合利用。此次研究还揭示了福兰遗址的植被景观与环境背景。遗址中发现的植硅体组合显示,当时该地区可能为针阔叶混交林环境,气候温和且稳定,适宜人类生存。

福兰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广西地区前农业文化时期人类植物利用方式的新记录。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广西地区早期人类生业经济的认识,也为理解该地区史前人类的生存策略与环境适应提供了重要依据。

该研究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读博士研究生汪静怡,通讯作者为吴妍研究员。其他主要作者还包括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谢光茂、林强研究员。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The Holocene》国际学术期刊上。

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对广西地区的其他考古遗址进行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揭示该地区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进程。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77/09596836251313632

图1 广西福兰遗址地理位置及发掘图

图2 福兰遗址橡子与CT扫描切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