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头条要闻

头条要闻

技术演化与生态适应——小兴安岭南麓“新石器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发表日期:2019-08-05来源:放大 缩小

  新石器化(Neolithisation),即旧石器时代或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的历程,其研究长期以来备受学术界的关注。近日,国际专业考古学期刊《古物》(Antiquit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杨石霞副研究员、岳健平博士研究生联合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有骞研究员的合作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国东北地区小兴安岭南麓更新世末期的石器技术演化、生态适应以及新石器化历程。 

  我国东北地区地处沟通华北、蒙古、朝鲜半岛、俄罗斯远东和日本列岛等地区的十字路口,具有十分重要的区位优势。区域内第四纪沉积保存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对于认识该地区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狩猎采集者的技术演化、扩散和交流及其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等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李有骞研究员联合相关单位在黑龙江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其中以小兴安岭南麓地区桦阳和桃山遗址的研究最为系统、充分,为揭示区域内史前文化序列与生态背景奠定了基础。 

1 桦阳和桃山遗址位置图(岳健平 供图)

  桦阳遗址和桃山遗址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地处小兴安岭南麓地区,考古发掘工作揭露出连续的地层堆积和丰富的文化遗物,在地层、年代和工业面貌等方面显示出很好的可对比性。其中,桦阳第2文化层和桃山第3层以早期陶器的发现为重要特征,碳十四年代为距今1.5-1.4万年前(校正年代),处于旧石器-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对两处遗址中过渡阶段石制品的综合研究揭示出其石器工业在新石器化历程中的重要转变,主要表现在:石料资源的多样化、打制技术的多样化(锤击法、压制法和磨制技术并存)、以及工具类型的多样化发展(石斧、石锛、石凿和砺石等新类型的出现)。 

2 桦阳和桃山遗址过渡阶段出土的石制品。A-C)桦阳遗址第2文化层;D)桃山遗址第3层(岳健平 供图)

  类似的技术演化在俄罗斯远东和日本北海道同样有较为系统的记录,并显示出与古气候、环境变化的相关性。在东北亚地区,气候在末次冰消期暖期阶段向暖湿方向发展,动植物资源也发生相应变化,人口规模显著扩大。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压力促使狩猎采集者调整维生策略,加大对本地自然资源开发的强度和广度(如鱼类、坚果类等动植物资源)。生计模式的改变进一步促使新的技术产生,陶器、斧锛形器与磨制技术等一系列新的文化因素应运而生,人类历史发展阶段逐渐由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 

3 中国东北地区更新世末期古气候-环境背景(岳健平 供图)

  该项研究有效丰富了我国东北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材料“数据库”,揭示了东北地区此阶段石器工业的内涵与重要特征,对于探究东亚和东北亚更新世末期人类技术行为演化及其与气候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5184/aqy.2019.92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