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综合新闻

古脊椎所科研成果入选“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发表日期:2020-04-09来源:放大 缩小

        中国古生物学会近日评选发布了“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科研团队完成的十项成果入选,反映了我国古生物学者在各个分支领域所取得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

      古脊椎所成果“侏罗纪擅攀鸟龙类的发现和膜质翅膀在兽脚类恐龙中的演化”、“热河俊兽——揭示哺乳动物中耳演化新模式”、“发现具有现代人特征的30万年前人类头骨化石”分别入选。 

成果介绍

 侏罗纪擅攀鸟龙类的发现和膜质翅膀在兽脚类恐龙中的演化

          随着不断发现的带羽毛恐龙和早期鸟类化石,有关鸟类飞行起源这一重要科学问题取得了重要进展。此前,多数学者认为在恐龙—鸟类演化过程中,由羽毛构成的翅膀是单一的飞行器官。2019年5月9日《自然》(Nature)以封面文章杂志报道了我所王敏、邹晶梅、徐星和周忠和研究团队在中国晚侏罗世地层发现一新的擅攀鸟龙类恐龙,新化石命名为长臂浑元龙(Ambopteryx longibrachium),是目前已知最完整的擅攀鸟龙类个体,为复原该类群形态和生态特征提供重要依据。擅攀鸟龙类通过加长的肱骨和尺骨、第三手指,与棒状长骨来附着膜质的翅膀,揭示膜质翅膀在恐龙中的演化,显示在恐龙—鸟类演化中出现意想不到的适应飞行的尝试,及与之对应演化出差异显著的骨骼—表皮衍生物组合。

       相关介绍连接:http://www.ivpp.cas.cn/xwdt/kyjz/201905/t20190508_5290716.html

 长臂浑元龙复原图和当期《自然》杂志封面

         

热河俊兽——揭示哺乳动物中耳演化新模式

      我所王海冰、王元青研究团队在《自然》(Nature)报道了早白垩世哺乳动物——盖氏热河俊兽。研究首次揭示了多瘤齿兽类完整的中耳形态,重塑了上隅骨的演化历史。《自然》同期发表的“新闻&观点”文章认为这项研究为探讨早期哺乳动物耳区演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重要证据。

       化石和胚胎发育学证据显示哺乳动物中耳的演化经历了下颌中耳、过渡型中耳、典型哺乳动物中耳三个阶段。这项研究同时提出原始颌关节(锤骨-砧骨关节)与次生颌关节(齿骨-鳞骨关节)在哺乳动物中的协同演化关系,叠覆型的原始颌关节能够减少中耳骨骼在空间上的限制。基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提出对异兽类中耳的演化机制提出新的假说:其独特的齿骨-鳞骨颌关节及其取食方式对中耳脱离下颌提供了比其他类群更为显著的选择压,因此加速了中耳骨骼脱离下颌的进程,致使异兽类至少在1.6亿年前就演化出典型哺乳动物中耳。

       相关介绍连接:http://www.ivpp.cas.cn/xwdt/kyjz/201911/t20191127_5443927.html

 

盖氏热河俊兽生态复原图

  

发现具有现代人特征的30万年前人类头骨化石

         我所吴秀杰、刘武研究团队,2013年以来对位于安徽省东至县的华龙洞遗址进行连续5年的系统发掘,发现30余件古人类化石,代表约16个古人类个体。与人类化石伴生还出土了几百件石器,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及动物骨骼表面切割、砍砸痕迹等多种反映古人类生存行为的证据。通过铀系测年、动物群组成分析及地层对比等多种方法综合研究,古人类化石年代确定为距今33.1万-27.5万年之间。

        华龙洞人类头骨、下颌骨和牙齿呈现出东亚中更新世直立人、更新世晚期人类及现代人类相似的混合形态特征:它们具有低矮的颅穹窿、明显的额骨矢状脊、第三臼齿先天缺失等与中国直立人一致的原始特征;同时,它们还呈现出扁平纤细的面部形态、下颌骨联合部接近垂直的颏三角、尺寸较小且结构简单的牙齿等与现代人相似的特点。

        该研究揭示这一时期东亚大陆人类已经出现向早期现代人演化过渡的趋势,提供了东亚地区人类演化区域连续性以及从古老型人类向早期现代人演化过渡的新证据。华龙洞是继周口店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出土人类化石最为丰富,并包含石器及其他古人类生存活动证据的综合性古人类遗址。

          相关介绍连接:http://www.ivpp.cas.cn/xwdt/kyjz/201904/t20190430_5285644.html  

 

安徽东至华龙洞出土的人类头骨化石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