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介
细石叶技术:史前时代的标准化
闫晓蒙 刘亚丽
细石器与细石叶
细石核与细石叶
在远古的史前时代,石器技术是人类应对生存挑战的重要凭仗,它能够为人类提供锋尖利刃,帮助人类捕获猎物、屠宰动物、获取食物。几百万年以来,面对环境和气候波动带来的挑战,古人类体质演变的同时,还不断对石器技术进行调整、革新,体质和文化相辅相成,共同谱写了百万年的人类史。当时间来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小型化成为全球性的潮流,这些细小、精致的石制工具被形象地称为细石器,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
细石器在不同的区域展现出不同的面貌,欧洲的细石器主要指几何形细石器,东北亚细石器的代表是细石叶。所谓细石叶是指特定形态的石片产品,其侧边平直,腹面平坦,厚薄匀称,两侧近乎平行,长多是宽的几倍,整体瘦长、匀称。细石叶是利用特殊的手段生产的,这类手段被学者们泛称为细石叶技术。
细石叶的功能
细石叶名词中的“细”取自“细小”之意,直观地展现出细石叶的体型特征。一般的细石叶都比较窄薄,很难拿在手里直接使用,可为什么人类要制作这样小的石制品,它究竟有什么功能?若想知晓答案,我们需要认真地审视细石叶。
骨柄石刃
当我们捏起细石叶进行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虽然细石叶非常小,但长薄的形体赋予它锋利的刃缘,锐利的尖端使它具有极强的穿刺能力,规整的身形让它能够进行便利地组合。在骨柄和粘合剂的帮助下,几件细石叶可以被塑造成各种形态的工具,短刀、尖矛,甚至捕鱼的鱼叉。例如,把骨骼或木材加工成刀形,然后在刃部位置刻上细槽,将涂抹粘合剂的细石叶装置在细槽内,待粘合剂牢固后就可以获得一把骨(木)柄石刃刀;也可以在骨柄或木柄的两侧开槽,这样就可以获得一个精致的矛头。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遗址中经常见到的用细石叶做刀刃的骨柄石刃刀、矛头等,其中骨柄刀的形态非常接近现代生活中的刀具,这可能是刀具的祖型。这种由细石叶、骨(木)柄等多个部件组合而成的工具叫做复合工具(complexity tool),是人类技术史上的一大创新。
用细石叶制作的复合工具有一个独特的优势,那就是易于维护。细石叶薄厚均匀,形态规整,相互之间很容易进行替换。可以说,细石叶是一种“标准化”的史前零部件。因此,当骨柄石刀的刃口损坏后,可以很快找到更替零件,维持工具完整、锋利的刃口,这大大地降低了维护成本,延长了工具的使用寿命。相应地,维护工具占用的时间减少,使得狩猎采集者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捕获猎物的生产活动中。试想这样的一种情况,当一位史前猎人在追踪一批猎物,突然他发现狩猎工具中的刃口崩断,这可是个致命的失误,很可能会让这次狩猎一无所获。幸运的是,对于这位猎人而言,这种意外不算什么,因为他可以将刃口损坏位置的细石叶零件拆卸下来,快速地换上新的、锋利的细石叶。而且因为细石叶非常小,它们的重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携带占用不了多少空间,也消耗不了什么力量,为史前狩猎采集者在广阔的区域内搜寻、追踪猎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而拓展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和能力。
细石叶的制作
细石核的固定装置1.Holmes石核固定假想图;2a、2b.Sollberger和Patterson设计的细石核固定装置;3.Tabarev设计的细石核固定装置;4.大场正善设计的细石核固定装置;5.仝广等设计的细石核固定装置
细石叶虽然便利,但制作并非易事,形态越规整越是如此。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叶技术可以称得上当时的高科技,需要软硬件的配合才能够生产合格的细石叶。所谓的硬件指优质的石料和配套打制工具。细石叶技术对石料的质量要求很高,并不是随意地取一块石头就可以拿来用。首先,石料内部应该是均质的,如此施加的压力才能够延伸更长的距离,剥取更长的产品;其次,石料要有足够的韧性,太脆的话容易崩断,实用性大打折扣;再者,石料应该有适宜的抗力性,若抗力性太强,剥制细石叶时就会非常吃力,很难成功,但若太弱的话,细石叶就会刚性不足,难以满足狩猎活动的需求;最后,石料应该有足够的延展性,即能够生产长而薄的产品,这样才能够保证生产出足够长的细石叶,否则产品很容易“中道崩殂”。
然而,自然界中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石料种类屈指可数,黑曜岩是其中的翘楚,但它的产地局限,分布范围小,只能在少数区域能够获得。其他的石料虽然能够满足一两条要求,但整体表现却不尽如人意,难以直接用来生产细石叶。面对这种困境,古人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机智地运用火来改变石料的物理性质,这可能是原始版的“试玉要烧三日满”。火的运用改变了石料的剥片性能,人类能够将更多样的石料用于制作细石叶。
硬件问题解决后,还需要面对软件的问题,即剥制细石叶的石器技术。细石叶高度标准化的形态体现着很高的技术要求。实验表明,要想获取规整的细石叶,在剥片的过程中细石核应该保持稳定,要合理地利用台面和棱脊,充分发挥细石核的结构优势,只有满足各个技术要求,才能够得到符合标准的产品。在各种技术要求中,如何固定细石核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长期以来,学者们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众多解决方案。
1919年,William H. Holmes根据民族学学者记录的工具,想象出一种石核固定方式,用双脚夹住石核,然后用手持握工具,胸部施力从而获取石叶产品。Holmes的复原图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并从实验的角度给予否定。在Don Crabtree的引领下,一众学者开展了石叶、细石叶的剥制实验,设计了不同的石核固定装置,如J. B. Sollberger和Leland W. Patterson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了复杂的石核固定装置,John Clark、Errett Callahan等也设计了不同的装置,但上述实验主要是针对美洲的石叶技术。直到1987年,Jeffery J. Flenniken才发表了第一篇针对东北亚细石叶技术的实验,他在文章中使用的固定装置是由几块木板制成,但Flenniken的装置一直为学者们所诟病的是他使用的现代的机械零件。为此,Andrei Tabarev模仿Errett Callahan,设计了一种更容易实现的细石核固定方式,此后,日本的大沼克彦、大场正善等也进行了相关实验,设计了不同的细石核固定装置。我国学者也在这方面有所建树,汲取学者们的经验和教训,设计了一种更加简单、便携的细石核固定工具。
解决细石核固定问题之后,还需要掌握一些剥制细石叶的知识和技巧。例如,湧别系的细石叶技术是以两面器技术为基础,若想成功地预制出细石核,那么不仅要对细石核的结构熟稔,还要能够熟练地掌握两面器技术。此外,在剥制细石叶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使用固定工具,维护石核台面弧度,棱脊的凸出程度,在无法剥片时,能够合理地调整台面或剥片面等。
因此,细石叶技术不仅仅是对优质石料的高效率的利用,还对人类自身的技术水平和技术熟练度提出了挑战,只有解决了这些困难,才有能力生产细石叶。
细石叶技术的科学价值
晚更新世末期,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波动幅度增强,尤其是MIS 2阶段以来,多次急剧的降温使得人类不得不面临着严重的生存挑战。根据古环境、古气候等学科的研究,在距今26000-19000年的末次盛冰期期间,中国北方平均温度比现代低5摄氏度,东北亚地区的年积温普遍大幅度降低,植被状况、景观面貌和生物群与现代大不相同。与之相随的,区域内资源密度大大降低,人类若想获得足够的生存资源,不得不扩大觅食半径,这就要求所携带的工具应该足够轻便、有效。在前期技术的基础上,以及现实需求的迫切性,人类对石叶技术加以革新,细石叶技术开始出现,之后迅速地在北亚地区扩散,并延续了上万年的时间。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细石叶技术开始向更广阔的区域扩散,在北美洲北部、欧洲北部都可以见到其足迹。
细石叶虽然形态相同或相近,但生产细石叶的技术却是多种多样。如从形态而言,有锥形石核、半锥形石核、柱形石核、楔形石核等,根据石核的预制方法又可以分为河套技法、虎头梁技法、桑干技法、下川技法。这些不同的细石叶技术出现的时间、分布的区域不尽相同。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些不同的细石叶技术背后蕴含着大量极具科学价值的信息,是了解晚更新世末期人类社会、生计模式和环境适应方式的重要窗口。同时,不同细石叶技术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分布的特征,而随着时间的推进,不同的细石叶技术范围或扩大,或缩减,或者相互间有所重叠,这些很可能与不同群体的古人类迁移、扩散有关。此外,细石叶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和高流动性的狩猎活动密切相关,结合古人类工具组合中其他成员和它们各自的功能分析,可以了解古人类的技术组织方略和景观利用模式。总之,这小小的细石叶承载着众多有关人类演化的重要信息。
作者单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