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深地了解这个群体,我们有幸采访到中国最权威的恐龙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三位专家:周忠和(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古动物馆馆长)、徐星(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恐龙研究专家)。
记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作为国内最权威的恐龙研究机构,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请介绍一下研究所的基本情况。
周忠和:我们所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29年的 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还是很有历史的。1951年5月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正式成立,6月在山东莱阳开始进行恐龙化石的发掘。1981年,我们就去到了日本举办“中国恐龙展”,当时还是很轰动的。80年代和加拿大开启了“中-加恐龙考察计划”,1999年的时候我们的《恐龙》杂志创刊。整体来说,恐龙化石的发掘和相关研究在我们所还是很具代表性的研究方向,也被我们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所以也取得了一些小成绩。
记者:在国际上,研究所都发表过哪些重要的科研成果?
周忠和:得益于我国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我们在研究方面有较多的素材,所以也有了一些成果。2009年,徐星发表了关于“赫氏近鸟龙”的研究,赫氏近鸟龙被认定为“在中国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带羽毛恐龙”。2010年,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题为《黑色素体化石及白垩纪恐龙与鸟类的颜色》的论文。这是我们关于“中国热河生物群”的鸟类和带毛恐龙中发现的两种黑色素体研究。该研究成果首次验证了一些恐龙的纤维状“毛”状结构与鸟类羽毛的同源性,也首次为复原带毛恐龙身体颜色提供了科学根据,同时也首次为热河生物群的鸟类羽毛颜色复原提供了证据。同年4月,《自然》杂志又发表了我们关于我国辽西恐龙化石上保存的多种羽毛形态的研究成果,这个研究表明羽毛在演化早期发育阶段更具灵活性、发育机制更具多样性,首次揭示了早期羽毛的发育现象,并提出完全依据现代羽毛发育资料建立的羽毛演化模型需要修订的新观点。
(二)公众可以在“中国古动物馆”看到“恐龙化石百年珍藏”
禄丰龙的骨架
记者:研究所有众多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关注,但是对于公众来说,恐龙研究专业性还是很强的,他们能最直观地看到什么呢?
王原:“中国古动物馆”是研究所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窗口,是让公众可以看到“恐龙化石百年珍藏”的地方。古动物馆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脊椎动物演化的专题博物馆,3000平方米的馆内展厅对公众开放。依托所里近百年收藏的20余万件标本,精选出了代表性的藏品1000余件,展品真的是精美绝伦。比如:展馆中珍藏着世界上脖子最长的恐龙——马门溪龙的骨架,这个骨架长达22米。脖子有9米多长,它的头不得不伸到二楼才能容下它巨大的身躯。而在二层恐龙走廊展出的第一具恐龙骨架——许氏禄丰龙化石骨架堪称“中国第一龙”,它是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恐龙之一,大约生活在2亿多年前,2009年,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司母戊大方鼎一起入选“北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佐证“鸟类是由恐龙进化的”这个观点的世界级珍品古生物化石“董氏尾羽龙化石”也陈列在古动物馆内,大家可以在二层的东北角看到这件身披羽毛、腹中保存有胃石的恐龙化石珍品。
(三)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增强
记者:我们了解到英国《自然》杂志、美国的《探索》栏目等都很关注我国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我们的恐龙化石在日本展出时也引起了巨大轰动。但在国内,相关研究似乎一直没有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三位专家怎么看待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
徐星:关注度和经济发展情况和阶段还是相关的,公众也好,媒体也好,对这块儿的兴趣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的。我感触很深的是:2001年,我去“西单图书大厦”做签名售书,就没几个孩子去听,也就十几个人,活动下来主办方对我感到很不好意思。但是2010年,我又去“王府井新华书店”做“首都科学讲堂”,人就很多。这就是一个对比!仅仅10年,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前很少有人感兴趣,到现在感兴趣的人比较多。这很大程度是因为国内经济好了,父母对孩子关注点和培养方向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不过在古生物各门类中,“恐龙”这类动物也确实很容易让大家感兴趣。这类动物比较特殊,许多恐龙个儿特别大,长得也特别奇怪,很神秘,再加上突然就灭亡了等等一系列原因,让恐龙成为了古生物学研究中的明星,也成为公众在古生物中的关注点。
“探梦恐龙岛”,一次很有意义的科普传播实践
记者:除了做科研和做博物馆,我们了解到为了传播相关知识,所里也做了很多实践。像小达尔文俱乐部、4D电影、和去年影响很大的“探梦恐龙岛”。能谈谈这些科普项目吗?
王原:实际上现在我们国家大多数人都不了解我们中国自己的恐龙。一说起恐龙,都是霸王龙、三角龙、雷龙等国外著名的恐龙,但我国对恐龙感兴趣的人也确实不少,所以我们就希望通过各种展览和科普活动,让中国的公众能更多地了解马门溪龙、禄丰龙、单嵴龙、尾羽龙等中国特有的恐龙。我们做“小达尔文俱乐部”主要招收一些对古动物感兴趣的中小学生。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和孩子们一起互动,让“小达尔文”们进行地质古生物知识的科学体验,比如前段时间我们花了很多时间一起排练了一部名为“梦回白垩纪”的恐龙科普剧,孩子们扮演不同的恐龙角色,演得很成功。我们还和上海理工大学、国家自然基金等一些机构一起做了中国第一部科普4D电影《白垩纪公园》。
周忠和:纯粹靠我们科教的宣传是不够的,通过“探梦恐龙岛”这种互动性质的科普宣传就很有意义,没有那么枯燥,又能让大家了解一定的科普知识。“探梦恐龙岛”这项活动很有意义,从第一次成功的举办来看,我们觉得这个模式是很有前途的。我认为这次活动很好,是一次开创,是我们科研和文化企业的一次融合。合众嘉华文化传媒公司在“探梦恐龙岛”项目的运作上,很专业,很显示有实力,这个项目应该很有发展前景。我认为应该继续下去,可以打造出一个科普品牌。
摘自:http://gb.cri.cn/27824/2011/03/29/5187s32017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