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8月18日电(记者赵亚辉)记者从中科院获悉,8月18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以封面推荐文章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盖志琨、朱敏研究员和英法等国科学家合作研究的有关脊椎动物颌的起源的重要成果。
该研究小组利用最先进的同步辐射X射线断层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前后历时5年,重绘了2万多张具有复杂结构的盔甲鱼脑内颅的三维切片,完成了对7个来自中国4亿年前无颌类盔甲鱼脑内颅的三维虚拟重建,全面复原了脑,神经系统,头部血管系统,鼻垂体系统,以及内耳等感觉器官。其结果显示盔甲鱼的鼻垂体系统已经分裂,成对鼻囊位于口鼻腔的两侧,并已经完全脱离垂体管,而这一结果正是分子和发育生物学长期以来所推测的在颌的起源之前所发生的最为关键的一次演化事件,正是这一事件为颌的起源提供了的先决条件。研究者为这一来自中国志留纪的盔甲鱼起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曙鱼(Shuyu),意为一条为有颌类起源带来曙光的鱼!
据科学家介绍,颌的起源是脊椎动物演化中的一个关键事件,它标志着脊椎动物由被动的滤食性生活向主动的捕食性生活方式的一个过渡, 大大提高了脊椎动物的取食与适应能力。自此以后,有颌脊椎动物迅速向更广阔的生态位辐射演化,演化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有颌脊椎动物的各大类群。目前有颌脊椎动物占整个脊椎总数的99.7%以上。因此,颌及有颌脊椎动物的起源无疑是脊椎动物演化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关键事件。
该项目的主要设计者朱敏研究员说:“目前的研究只是揭开了冰山的一角, 随着对盔甲鱼脑内颅的深入研究,我们将全面讨论有颌类其他特征的演化,逐步揭开有颌脊椎动物的起源之谜,重建早期脊椎动物的演化框架。”
摘自 http://tech.ifeng.com/discovery/detail_2011_08/18/8512815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