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肖秋生
1969年出生于新疆伊犁,汉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世界著名恐龙学家。中国化石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恐龙》杂志主编、《中国地质学报英文版》、国际动物学会《整合动物学》、英国《皇家学会学报——生物辑》、《化石》杂志编委。英国伦敦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英国伦敦自然博物馆荣誉研究员。曾获中科院首届杰出科技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十届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奖。包括英国BBC和美国的Discovery频道及《国家地理》杂志在内的许多国外媒体对徐星进行过专题报道,扩大了中国科学研究在世界的影响。
印象:用忠诚捍卫科学的本真
|
因为采写“世界上第一具单指恐龙化石发现记”而结识徐星教授,又因为采写“华丽羽王龙”而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
没想到,谦逊而内敛的他,是世界恐龙研究界的“中国星”。
他的研究成果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比如,他和同事首次发现的四翼恐龙被认为是和德国始祖鸟一样重要的物种,为鸟类飞行“树栖滑翔起源说”提供了第一份坚实的物证;首次发现单指恐龙;发现世界上已知体型最大的带羽毛恐龙;发现世界上最早的角龙类、最早的恐爪龙类、最早的镰刀龙类、体型最小的兽脚类恐龙和体型最大的窃蛋龙类;他的有关鸟类起源及羽毛和飞行起源的研究,被誉为“里程碑式的成果”。他和同事一起发现和命名的恐龙新属种达50余种,是世界上命名恐龙有效属种最多的学者之一。
他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时代》杂志2007年度世界十大科技发现。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入选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丰田计划”,成为全球11位入选科学家之一,也是亚洲的唯一代表。
然而,“中国星”及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大众传媒却少有报道,鲜为人知。
5月18日上午,我来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徐星的研究室,有恐龙化石陪伴,我们聊得很开心。
还是他一贯的科学精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能把一说成二,说成一点零二,也不行。
他坦言自己在上大学之前不知道恐龙,对古生物专业没兴趣,曾经想换专业,想去学经济……
他说他是一个幸运的人,幸运地考上北京大学、幸运地被推荐到中科院读硕士、幸运地在老一辈古生物学家赵喜进指导下搞恐龙研究。
他的幸运成嘟噜成串儿,硕果累累。截至目前,已经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及文章20多篇。
要知道,有人研究了一辈子恐龙,也未必能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或文章,发了,便深感荣幸和骄傲。
《自然》杂志堪称世界上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自然科学杂志,它相当于自然科学的“奥运会”,是顶级赛事。《古脊椎动物学报》等,是世界上最好的专业杂志,相当于国际乒联的世锦赛,是单项最高赛事。
有人说,可惜诺贝尔奖没有地质学奖,如果有,徐星早就获奖了,而且不止一次。
徐星却一点儿也不感到遗憾。他认为,对于科学家来说,发现的过程,比获奖更重要,更幸福。
他说,在恐龙研究的历史上,从古到今,我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可能找不到第二个像我这样幸运的人了。
他的幸运令多少人羡慕不已啊!
在内蒙古二连搞野外调查,那个地方,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专家曾经用推土机“推”过。50年后,徐星和他的同事再次来到这片土地上,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似鸟恐龙——巨盗龙。论文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单指恐龙的发现也是。在内蒙古西部那个点,有很多考察队,瑞典的、加拿大的、比利时的……很多年里有很多人都去过。唯独是他在那里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具单指恐龙化石。
幸运之神,为什么偏偏宠爱他?
他说,其实幸运是建立在你付出大量辛勤劳动的基础上。
是啊,听他讲野外调查的艰难险阻,听他讲对恐龙研究如醉如梦的痴迷,才悟出他的幸运恰恰应验了李白的名言:天道酬勤。那“幸运”,是饱蘸着艰辛与汗水用心血写成的。幸运之神,只宠爱痴迷于科学、忠诚于科学的人。
他纠正1999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 “古盗鸟”假化石一事,为他忠诚于科学的精神做了最好的诠释。此事,也成为古生物研究史上最著名的一段佳话。
为什么他能幸运地得到那块戳穿假象的重要化石物证?没有别的解释,就是因为他有忠诚于科学的精神,他能捍卫科学的本真!
他说,恐龙化石不会说谎。科学不能说谎。科学家要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