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华南百色盆地手斧技术研究新进展

发表日期:2020-11-13来源:放大 缩小

  以手斧为代表的旧石器早期大型工具组合,是古人类石器技术进步的重要体现。广西百色盆地是国内最早发现手斧的区域之一,目前已有近50年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在这一过程中,考古学者积累了大量珍贵的旧石器标本,为研究华南地区早期人类的演化提供了科学依据。自2018年以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广西百色右江民族博物馆、广西民族大学和贵州大学等多家单位组成的合作团队,开启了对百色盆地含手斧石器工业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工作。

  近日,国际考古学期刊《石器技术》Lithic Technology在线发表了合作团队对百色右江民族博物馆全部馆藏手斧等标本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原料质地、剥片技术与修型技术的定量统计分析,研究者获得了有关百色盆地手斧人群技术行为的新认识:原料选择策略明显,硬度大、一端呈卵圆形的砾石原料更受青睐;手斧毛坯以砾石为主,同时存在少量大石片毛坯,有组织性的两面剥片技术是获取大石片毛坯的主要方式;手斧修型以单面为主(70.3%),两面修理也占一定比例(29.1%);手斧尖部的修型比例最高、刃角最小,与底部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可能指示不同的功能单元;纵向修型片疤(打击方向与石器长轴平行或近平行)常见于尖部,起到减薄和规整尖部刃缘的作用;沿右江河谷自上而下,手斧技术存在一定的变异性,上游大石片毛坯和两面修型的比例明显高于下游,这可能与不同区域砾石原料的大小有关。

  接下来,合作团队将继续围绕百色盆地的手斧材料,开展进一步研究工作,以期深化对华南含手斧石器工业及其在中国南方早期人类演化中的作用的认识。

  贵州大学雷蕾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浩副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B26000000XDA19050102)等项目的资助。

  尤玉柱先生与李炎贤先生于1975年发表《广西百色发现的旧石器》一文,由此拉开了百色盆地旧石器研究的序幕。谨以此研究缅怀尤玉柱先生!

论文链接

1  百色盆地的大石片和大型石核标本,黄色箭头指示打击方向(供图 李浩、雷蕾)

2 百色盆地以砾石为毛坯的手斧标本(供图 李浩、雷蕾)

3 百色盆地以大石片为毛坯的手斧标本,黄色箭头指示打击方向(供图 李浩、雷蕾)

4 百色盆地手斧标本,黄色箭头指示尖部的纵向修型片疤(供图 李浩、雷蕾)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