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江西赣州多瘤齿兽新属种及多瘤齿兽牙齿同源性和咬合探讨

发表日期:2022-11-03来源:放大 缩小

   《哺乳动物演化》(Journal of Mammalian Evolution)杂志近日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浙江自然博物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合作学术论文,报道了产于江西省赣州市晚白垩世河口组的多瘤齿兽新属种,通过对多种多瘤齿兽齿列的三维重建,探讨了多瘤齿兽牙齿的同源性和咬合的一致性演化,并对多瘤齿兽进行了新的属种一级的系统发育分析。

  江西省赣州市赣州盆地产出了大量的、基本原位保存的、近于完好的脊椎动物、蛋类化石,但是哺乳动物的报告相对较少,仅有一件多瘤齿兽标本。文章根据产自赣县三中、赣州火车站地点两件完好的头骨材料,通过对头骨和牙齿材料的详细描述和对比,建立了一个多瘤齿兽的新属种,赣赤俊兽。它是现今已知白垩纪欧亚大陆最大的多瘤齿兽之一。 

  文章系统整理了关于多瘤齿兽属种一级两个特征矩阵,添加和修正了一系列的特征,基于两个矩阵的系统发育分析都支持赣赤俊兽落入纹齿兽亚目(Taeniolabidoidea)。古近纪大型多瘤齿兽大多被归入纹齿兽类,白垩纪赤俊兽和豫俊兽是纹齿兽的基干类型,这一大类的多瘤齿兽多以植食性为主。 

  基于多种多瘤齿兽齿列的三维重建,研究人员提出,多瘤齿兽的咬合存在前臼齿和臼齿咬合两个循环。在早期原始的多瘤齿兽类型中,两个循环的长度和强度近于相等。在后来的演化中,分别以强调不同的功能有不同的演化模式。在纹齿兽一支,以前臼齿的咬合循环退化和缩短为特征,以配合强调研磨的臼齿咬合循环的加强;而在羽齿兽(Ptilodontoidea)中,则以增大第四下前臼齿,以强调前臼齿循环的切割为主摄食模式。这两种咬合循环的转折点的位置在演化中相对稳定,因此,除了形态可以作为多瘤齿兽牙齿丢失模式和同源性的证据外,咬合循环的转折点相对位置也能作为可考虑的证据之一。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基金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Kalbfleisch博士后基金项目资助。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07/s10914-022-09636-2 

赣赤俊兽正型标本头骨(毛方园供图)

赣赤俊兽副型标本头骨(毛方园供图)

赣赤俊兽正型标本下颌(毛方园供图)

多瘤齿兽两种咬合循环演化示意图(毛方园供图)

附件: